例肝血管瘤的治疗与临床评分

2016-10-12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本文原载于《中华消化外科杂志》2015年第2期

肝血管瘤是肝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大多数患者无临床症状,部分肿瘤增大后可表现为肝肿大或压迫邻近器官,引起腹上区不适、腹胀、饱胀感、腹痛等,少部分肿瘤可引起KasabachMerritt综合征及肿瘤破裂导致出血死亡[1-4]。肝血管瘤的处理方法包括手术切除、肝动脉栓塞术(transcatheterarterialembolization,TAE)、RFA、随访观察等。目前肝血管瘤治疗方法及指征尚未达成共识。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514例肝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肝血管瘤不同治疗方式的临床疗效,提出肝血管瘤临床评分并评价其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肝血管瘤患者514例,男183例,女331例,男女比例为1∶1.8;年龄25~75岁,平均年龄45岁。279例患者有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腹上区疼痛、腹胀及饱胀感,亦有食欲下降、恶心、嗳气等。经B超、CT及MRI等辅助检查明确诊断,一般资料见表1。本研究通过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批,患者及家属术前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治疗方式

1.2.1 手术切除:包括包膜外剥除术、肝部分切除术及腹腔镜肝切除术。开腹手术采用右季肋区肋缘下切口或“人”字形切口,选择合理的肝门阻断方式(Pringle法、左或右肝门区域阻断、改良全肝血流阻断法),采用钳夹法或使用超声吸引刀离断肝实质;术中悬吊第一肝门,使用超声刀离断肝实质。

1.2.2 TAE:通过股动脉插管,选择性找到肿瘤供血血管后注入血管硬化剂及栓塞剂。

1.2.3 RFA:可经皮肤、腹腔镜及开腹3种方式进行,在B超引导下或直视下将射频消融针刺入肿瘤内并多点消融。

1.3 观察指标

治疗情况(症状缓解、病死),手术时间,术后1周ALT水平,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

1.4 肝血管瘤临床评分

鉴于临床症状、肿瘤直径、肿瘤位置及肿瘤直径增长速度是患者选择治疗的主要原因,经我院外科专家组、介入放射专家组、影像学专家组、病理学专家组及个案随访师等对514例肝血管瘤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总结,综合上述4项因素并分别赋予分值。见表2。提出肝血管瘤临床评分以及其对治疗方式选择的指导意义,分值≥4分者可考虑行手术治疗,对不宜或不愿行手术切除者,可考虑TAE或随访观察;分值<4分且未合并危险因素者可随访观察,合并者视患者个体情况选择个性化随访、再评估后手术切除、TAE或RFA。

1.5 随访   

手术切除术后每年随访1次,TAE及RFA术后每3~6个月随访1次,随访观察者每6~12个月随访1次,均通过影像学(B超、CT或MRI)检查随访。随访时间截至2014年6月。

2 结果

2.1 治疗情况

2.1.1 手术疗效:380例患者完整切除肿瘤,其中行包膜外剥除术293例、肝部分切除术68例、腹腔镜肝切除术19例。212例有临床症状患者中,195例症状缓解,17例症状缓解不明显。无患者死亡,手术时间为(175±15)min,术后1周ALT为(139±14)U/L,术后住院时间为(11.5±1.4)d。37例患者术中大出血(出血量>1000mL),58例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其中中量及大量胸腔积液35例、术区积液感染11例、切口脂肪液化8例、胆汁漏2例、肺部感染1例及泌尿系统感染1例。

2.1.2 TAE疗效:37例患者行TAE,术后CT检查示1例患者瘤体被碘油完全填充,未见瘤体强化;36例瘤体有不同程度的碘油沉积,瘤体部分强化,体积缩小25%~90%。13例症状缓解,10例症状缓解不明显。无患者死亡,手术时间为(67±13)min,术后1周ALT为(64±13)U/L,术后住院时间为(6.8±0.7)d。2例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分别为急性胆囊炎和肝脓肿。

2.1.3 RFA疗效:16例患者行RFA,术后CT检查示2例患者瘤体呈低密度影,未见瘤体强化;14例瘤体部分强化,体积缩小29%~72%。3例症状缓解,1例未缓解。无患者死亡,手术时间为(75±26)min,术后1周ALT为(41±18)U/L,术后住院时间为(5.3±2.7)d。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2.1.4 随访观察情况:81例患者仅随访观察,24例在随访过程中症状消失,8例症状未缓解,49例仍无症状。无患者死亡,20例肿瘤有缓慢增大,3例因增大迅速行手术切除,无并发症发生。

2.2 临床评分情况

分值≥4分者176例,手术切除159例,TAE8例,随访观察9例;分值<4分者338例,手术切除221例,TAE29例,RFA16例,随访观察72例。

2.3 随访情况

所有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150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89个月,患者恢复良好。

3 讨论

3.1 肝血管瘤不同治疗方式的疗效

肝血管瘤治疗包括手术切除、TAE、RFA及随访观察等。手术切除是治疗肝血管瘤的最有效方法。本研究中患者手术切除率为100%。TAE虽近期并发症发生率低,创伤小、恢复快,但其治愈率、症状缓解率较低,同时其再治疗率高。另外,TAE可继发急性胆囊炎、栓塞后胆汁瘤、肝坏死、严重胆道毁损性病变及肝脓肿等并发症[5]。本研究结果与文献报道一致,故TAE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有待进一步评估。RFA具有微创、有效、简单等优点,但其难以使巨大血管瘤全部坏死,可继发术中失血性休克及术后血尿,肿瘤邻近肝门及大血管是治疗的禁忌证[6-7]。故RFA不作为常规推荐方法。本研究行随访观察患者大多肿瘤无明显变化。这提示随访观察可作为暂无手术指征患者的选择。

3.2 血管瘤临床评分

肝血管瘤为肝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其治疗受患者症状、年龄、性别、肿瘤直径、位置、职业及心理因素等多方面影响,故目前治疗方案及手术指征尚不统一,争议颇甚。本研究临床评分结果显示:分值<4分的患者无治疗指征,但仍有大部分患者施行手术切除、TAE和RFA治疗。这表明目前肝血管瘤的治疗相对混乱,缺乏统一规范的手术指征和治疗共识。这也提示临床医师对肝血管瘤治疗方式的选择应慎重,防止过度治疗。

3.3 肝血管瘤治疗指征

3.3.1 临床症状:是治疗肝血管瘤的重要原因。部分研究者建议对有症状的血管瘤行手术切除[1,3,8]。但其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术后部分患者的症状并不能完全解除,故需和肝脏其他良恶性肿瘤、消化性溃疡、反流性食管炎、胆道疾病、肋软骨炎、肋间神经炎等疾病引起的症状相鉴别。本研究中行随访观察的部分患者在随访过程中症状消失,故建议仔细排查临床症状,不能把临床症状作为手术的适应证而过度治疗,需结合肿瘤直径及位置去判断。

3.3.2 肿瘤直径:是判断肝血管瘤是否需要治疗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指导肝血管瘤分类的重要依据。1970年Adam称肿瘤直径>4cm者为巨大肝血管瘤[9]。这可能与>4cm肿瘤可引起临床症状有关。窦科峰和金成[10]认为:直径>5cm的血管瘤需行手术切除。杨甲梅[11]认为:直径>10cm的血管瘤瘤内多有坏死,有自发性破裂的危险,建议行手术切除。Terkivatan等[8]和Herman等[12]认为:肿瘤直径不是决定手术切除的唯一标准。本研究中随访观察患者肿瘤直径有>10cm,甚至>20cm者,其随访1~3年无并发症。故笔者建议:不应把肿瘤直径作为判断手术的唯一标准,需结合有无临床症状及肿瘤位置等因素判断。

3.3.3 肿瘤位置:是影响肝血管瘤治疗方案选择的重要因素。部分研究者认为:位于肝脏边缘的肿瘤破裂风险较大,建议及早行手术治疗[11,13]。但在临床实践过程中,位于肝脏边缘的血管瘤发生破裂及其他并发症罕有报道,故该观点缺乏证据。部分研究者认为:位于尾状叶及肝中叶的肿瘤因紧邻肝门、下腔静脉及肝静脉主干可行手术切除,以避免肿瘤增长过快,与周围组织形成广泛交通血管,增大手术难度[14]。吴伯文等[15]的观点则相反,认为邻近肝门的血管瘤手术难度大,手术应慎重。本研究中肿瘤直径>20cm的患者,血管瘤因累及第一肝门、下腔静脉及肝静脉主干,难以行手术治疗,风险明显增大,仅行随访观察。故笔者建议:位于肝中叶及尾状叶的大或巨大血管瘤在随访过程中继续增大者,可考虑行手术切除。

肿瘤直径增长速度是影响肝血管瘤治疗方案选择的重要因素。耿小平[13]和Yedibela等[16]认为:巨大血管瘤且肿瘤有继续增大趋势,或肿瘤直径虽为5~10cm但短期内迅速增大者需手术治疗。该观点已在学术界取得共识。

3.3.4 其他因素:Giuliante等[1]、Yedibela等[16]和DiCarlo等[17]认为:心理负担不应成为手术指征。关于职业、年龄及妊娠,因缺乏可信的临床证据而不能作为治疗的决定因素。对于合并腹上区其他疾病需行手术治疗者,可考虑在不增加患者身体创伤的情况下行手术切除。

综上所述,手术切除是治疗肝血管瘤的有效方法,TAE及RFA具有创伤小的优点但疗效欠佳,随访观察可作为暂无手术指征患者的选择。肝血管瘤临床评分可作为选择治疗方式的参考依据,但其临床价值需在多中心效果评价中进一步验证。

参考文献(略)

(收稿日期:2014-11-25)

(本文编辑:陈敏)









































北京治疗白癜风大概要花多少钱
哪家医院看白癜风便宜

转载请注明:
http://www.sqgpm.com/byjs/100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