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脑血管疾病年龄呈年轻化趋势,专家夏季尤
2025/4/21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文
界面重庆于灯灯随着“夏味”越来越浓,很多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也舒了一口气,觉得进入夏季以后,气温也会随之升高,血压会下降,病情自然而然也会比较稳定。其实并不尽然,患者更应该注意改正不良的生活习惯。那么,患者应该如何注意并进行预防呢?不良生活习惯致使患者年轻化趋势“现在心脑血管疾病年龄有下降的趋势,前段时间一个年轻小伙得脑梗塞,送来的及时。”医院相关负责人表示,最近两年来问诊的患者中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开始增多了。同时,医院心内科主任曾春雨表示,据统计心梗年龄呈年轻化趋势,目前知道最年轻的心梗患者年龄仅有13岁。界面重庆从医院心内科室了解到,年全年出院患者名,年全年出院患者名。医院心内科副主任方玉强介绍,根据科室10年患者数据对比,总的年龄段比例明显向30-50岁转移,其中主要是冠心病、高血压的比例明显增高,有年轻化趋势。“除了心律失常和先天性结构异常心脏病外,其它多种心血管疾病均与患者生活方式不良有关。”医院心内科室相关负责人表示。年底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发布《重庆市年度居民健康状况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对重庆包括18岁以上的人群开展调查,全市脑卒中报告发病率.74//10万,心肌梗死报告发病率60.25/10万。“报告”显示全市18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29.2%;糖尿病患病率7.0%;血脂异常报告患病率为38.7%(全国为40.4%),30-50岁人群最高,在40%以上;全市18岁及以上人群超重检出率31.3%(全国为30.1%),成人肥胖率为10.2%(全国为11.9%)。重庆:采取行动保护患者人群7月15日,《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指出防控的主要措施引导居民学习掌握心肺复苏等自救互救知识技能;对高危人群和患者开展生活方式指导;全面落实35岁以上人群首诊测血压制度,加强高血压、高血糖、血脂异常的规范管理;提高院前急救、静脉溶栓、动脉取栓等应急处置能力。重庆医药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高血压、高血脂症、高血糖、吸烟酗酒熬夜等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病因,多数患者有不止一种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防范成为其中的重点工作。“我们作为西南地区高血压医联体中心,正在努力探索心脑共病防治的创新性模式,帮助患者更精准、更全面的诊治。”医院心内科相关负责人表示,开展了经皮肾动脉消融治疗高血压、肾上腺分段取血诊断肾上腺疾病所致高血压等,同时开展了高血压患者内皮保护对疾病转归影响的探索。脑梗塞占脑卒中的70%至80%,而急性脑梗塞是一种致残率高达90%以上的疾病。重庆市卒中学会会长杨清武教授介绍,脑卒中成为我国临床致死、致残的重要原因。重庆市卫健委脑防办和重庆市卒中学会联合重庆市指挥调度平台发布了涵盖主城区和28区县近70家医院,绘制了重庆市脑中卒急救地图,患者可以根据地医院和医生。除此之外,重庆市市卫生健康委今年将重点围绕群众“看得上病”,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进医联体内远程诊疗,提升基层服务能力;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以高血压等人群为重点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专家:预防是重点7月18日,界面重庆分别12位35岁以上的市民进行调查,其中4位市民能够掌握心肺复苏等自救互救知识技能,7位市民按时测量血压、血糖、血脂情况。40岁的王先生,父亲75岁,因为患有脑血栓,王先生经常要帮助父亲进行血压的检查,因此对于心肺复苏、测量血压等技能掌握的比较好,通过照顾父亲的过程,也开始对自己的身体进行管理,自测血压、血糖,定期进行体检等。“父亲生病的非常痛苦经历,让我暗下决心管理好自己的身体,避免重蹈覆辙。”王先生表示,他除了在管理上掌握应急预防技能,对于自己的饮食和锻炼也特别注意。但是,能像王先生这样严格预防和管理身体的市民并不多。“由于缺少防控的意识,很多人一开始发现症状也没有足够的重视,医院,已经比较晚了。”医院心内科相关负责人表示,由于平时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视程度不高,缺乏必要的早期检查、治疗和应急自救准备,一旦发病,病死率会比较高,特别是重庆每年最热的7-8月,受夏季出汗多、血液黏稠度增高以及高温心烦等影响,夏季心脑血管病一旦发作,就多是心梗、脑卒中等急症,更需警惕。专家表示,针对这类疾病防控,通过健康生活方式,杜绝不良生活习惯如抽烟、饮酒、熬夜等,减少疾病发生。与此同时,要定期查体,通过早筛查、早诊治等方式及时进行医学干预,延缓发病年龄甚至避免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