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成人肝血管瘤自然发展进程及生长方式的新

2016-12-3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本文原载于《中华肝胆外科杂志》年第11期

血管瘤是肝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据报道其发病率为0.4%~7.3%,在常规腹部超声检查中肝血管瘤的发现率高达1.7%。随着影像学的发展,尤其是CT及MRI的发展,绝大多数肝血管瘤可以确诊。对于一些小的及不典型的肝血管瘤,MRI也具有较高的诊断灵敏度及特异性。

大多数情况下,肝血管瘤较小且无任何临床症状。而大肝血管瘤常有明显症状,这也被认为是肝血管瘤的手术指征之一。然而,由于缺乏肝血管瘤自然发展进程、增大趋势及相关并发症研究‘8I,因此对于肝血管瘤的手术适应证至今仍有较大争议。本前瞻性研究探索了成人肝血管瘤的自然发展进程和生长方式。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收集年4月到年3月,所医院就诊的确诊为肝血管瘤的成人患者(年龄18岁)。肝血管瘤的诊断依靠MRI。典型的影像学表现包括:T1加权呈均匀低信号,边界清楚;T2加权呈明显高信号,增强后造影剂自四周向中央逐渐充填,呈现特征性的“灯泡征”改变。对外院诊断为肝血管瘤的患者,我们会进一步明确诊断。只有未接受过治疗的肝血管瘤患者才被纳入本研究。收集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结果。所有患者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

2.随访观察:中位随访时间为4年。随访在门诊进行,包括腹部彩超、血液化验(血细胞比积、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及肝功能等)。第一年每半年一次,之后每年一次。复查结果有变化者,进一步行MRI。对于来我院就诊前已在外院随访的患者,其I临床资料同样被收集,随访可在外院或我院继续进行。有症状的肝血管瘤患者,行进一步的体格检查和胃镜检查,以评估症状是否和肝血管瘤相关。一旦明确症状系肝血管瘤引起,根据患者的感觉将其分两组,轻微组(偶尔,但不影响工作)及严重组(持续性,影响正常生活)。症状轻微的患者继续随访,症状严重者考虑手术治疗。

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有多个肝血管瘤的患者观察记录直径最大的肿瘤。随访时间从确诊后开始计算。计数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差异比较使用t检验。计量资料的比较使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计算。

结果

1.一般情况:例肝血管瘤患者中,27例接受过治疗(其中12例患者行动脉栓塞术,9例手术,6例行经皮射频消融),9例患者拒绝参加本研究。其余例肝血管瘤患者纳入本研究(图1)。例中男性88例,女性例(男女比为1:1.7),中位年龄为44岁(20~70岁)。例肝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见表1。

例肝血管瘤患者(88.1%)无症状,均为体检或影像学检查偶然发现。28例患者有症状,腹胀或腹痛是最常见的症状,其他症状包括恶心、呕吐、饱胀感及腰部不适。经评估这些症状被归为轻微组。89.4%(/)的患者实验室检查结果正常,有19例患者血清转氨酶、碱性磷酸酶或胆红素轻微升高。

2.随访结果:9例患者失访,7例患者退出研究,其余例患者均完成随访。其中50%的患者在外院确诊,中位随访时间为25个月(1—个月)。本研究随访截止至年6月30日。中位随访时间达到48个月(3~个月)。至随访结束,无患者死亡,61%(/)的患者肝血管瘤平均增大1.3em(0.1—8.7cm),23.7%(56/)的患者肿瘤大小无变化,另行8.5%(20/)的肿瘤平均缩小0.3cm(0.1—3.0em)。随访期间21例(8.9%)患者有新生肝血管瘤发生。未见肝血管瘤破裂或恶变,Kasabaneh—Merritt综合征或血清实验室检查异常均未发现。

28例症状轻微的肝血管瘤患者中,有1例患者失访,6例患者症状消失,其余21例患者出现肝血管瘤相关症状。其中12例患者症状轻微,另外9例症状明显,详见表2。9例症状明显者6例行手术治疗(5例接受肝段切除,1例右半肝切除),3例患者拒绝任何治疗,继续随访。围手术期无患者死亡,随访期间未见肿瘤复发。手术患者术后临床症状均消失。未接受治疗的3例患者,症状并未加重,且其生活质量是能接受的。

3.肝血管瘤的生长方式:我们根据患者的年龄将患者分组,以便描述年龄与肝血管瘤生长的关系(图2)。肝血管瘤增长高峰期是30岁以前,平均每年增加(0.46±0.41)em。30~50岁是肝血管瘤的快速增长期,每年增加约0.4em。50岁以后,肝血管瘤增长率迅速下降到每年(0.21±0.4)em,然后进入一个相对缓慢增长期。这种变化与性别无关,分析显示男女患者并无明显差异。

对肿瘤大小与生长曲线的关系进行分析显示,小于2.0em的肝血管瘤增长率最低(0.16-40.42em/年)。随着肿瘤增大其增长率也快速增加。当肝血管瘤大小介于8.0—10.0cm时,其增长速度最快,年增长(0.80±0.62)em。肝血管瘤10.0em时,其增长率迅速下降到(0.47±0.91em/年)。

讨论

既往虽有研究报道了肝血管瘤的自然生长史,认为绝大多数肝血管瘤均可保持稳定∽J1

,然而,这些研究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血管瘤的数目、随访的期限以及血管瘤的类型等。我们研究表明,多数患者(61%)在随访期间肝血管瘤会增大。该结果与之前的报道并不一致,这也挑战了既往对肝血管瘤自然发展史的观点。对于肝血管瘤,从发生至生长到某个阶段,可以借助影像学予以监测。

大多数肝血管瘤患者在确诊时,其肿瘤往往较大。我们认为肝血管瘤是逐步增大的,而并非固定不变的。不幸的是,至今仍未有针对肝血管瘤的生长进程的合适定义。

本研究系第一个探索肝血管瘤自然生长进程的前瞻性研究。研究表明肝血管瘤的增长高峰期是在30岁以前,平均每年增加(0.46±0.41)em,而在50岁以后其增长率则迅速下降。这种增长模式也完全符合人体的正常生理进程。

肝血管瘤为先天性血管异常逐渐膨大生长所致。有趣的是,小于2.0cm的肝血管瘤增长率最低,其增长速率随肿瘤增大而增加。在肝血管瘤直径8.0—10.0cm时达到增长峰值,但当肝血管瘤10.0em时则增长速度迅速变缓。基于这些研究,我们认为大多数肝血管瘤本身就具有增大的趋势,但不同的年龄段及肿瘤大小,其增长率是不同的。长期随访显示,肝血管瘤最终可趋于稳定,甚至会缩小。因此,我们认为所有的肝血管瘤患者,甚至是巨大肝血管瘤,均可以安全随访。

有研究报道妊娠及接受雌激素治疗的肝血管瘤患者肿瘤很可能增大,认为雌孕激素对肝血管瘤的生长具有重要影响。然而,病理学检查发现肝血管瘤为雌、孕激素受体阴性。我们的研究显示不同性别患者肝血管瘤的发展进程并无明显差异,这说明雌孕激素并未参与肝血管瘤的自然发展进程。这也挑战了雌孕激素能刺激肝血管瘤生成的理论。

肝血管瘤引起的并发症极少见,这一点已得到共识。巨大肝血管瘤内血栓形成可引起血小板减少,致凝血异常(Kasabanch—Merritt综合征)。离肝门较近的肝血管瘤,则会引起胆汁淤积或黄疸。但是,肝血管瘤引起Budd—Chiari综合征或发生破裂者非常罕见。至今尚无肝血管瘤恶变的报道。我们研究表明,虽然随访期间大多数肝血管瘤均有不同程度增大,但是即使是在血管瘤较大的患者,也未发现相关并发症。

作为一个潜在的严重威胁生命的并发症,肝血管瘤破裂出血是极其罕见的。大体上讲,肝血管瘤是被周围肝组织包绕的呈紫红色、富血管的肿瘤。组织学显示肝血管瘤由密布排列的血管内皮细胞组成,中间被纤维隔板分隔。肝血管瘤是韧性的,理论上很难发生破裂。截止年,文献共有46例成人肝血管瘤破裂报道,没有与之相关的危险因素分析。对相关肝血管瘤的预防措施更是从未提及。

手术仍然是肝血管瘤的最佳治疗选择。既往报道肿瘤性质不明确是肝血管瘤的唯一手术指征。如今,影像学(尤其是CT及MRI)对于肝血管瘤有极高特异性诊断价值,甚至对于一些微小的、非典型的肝血管瘤,其诊断灵敏度及特异性亦较高。在我们研究中所有肝血管瘤患者均在就诊之初即被确诊。因此,作为手术指征之一的诊断的不确定性现在看来已不适用。依据肝血管瘤患者症状而手术,这一观点目前已被广泛接受。肝血管瘤增大所致肝包膜紧缩可导致腹部不适。然而,与肝血管瘤无关的胃肠道疾病也可能引起这些症状。曾有研究报道,在87例有症状的肝血管瘤患者中,54%的患者最终发现为其他原因所致不适,在14例接受专科治疗的患者中,有7例患者治疗后症状仍未缓解,这表明这些症状另有原因。一项多中心研究报道例有症状的肝血管瘤患者接受手术,结果63.2%的患者症状缓解。类似的情况在其他研究也有报道。我们的研究中只有9例患者因肝血管瘤引起的症状而接受手术。有趣的是,3例有明显症状但拒绝接受治疗的肝血管瘤患者,随访发现,其症状不仅没有加重,且其生活质量是能接受的。这表明即使症状严重的肝血管瘤患者也是可以安全随访的。

另一方面,由于手术的风险,应全面权衡实施手术的利弊。目前,肝血管瘤切除术可安全地医院进行,即使是位于肝尾叶的血管瘤。然而,发生严重威胁生命并发症及围手术期死亡的报道并不少见心。我们认为,肝血管瘤患者发生术后死亡是不可接受的,更不用说患者所承受的经济负担。

对于巨大的、症状典型但不可切除的肝血管瘤,可以考虑肝移植术。有报道称,症状严重的肝血管瘤患者接受肝移植能彻底治愈。在该研究中,至少有3例患者接受了移植前评估但最终却只接受了肝切除。考虑到移植器官的短缺和高昂的治疗费用,肝切除被认为是理想的肝血管瘤的治疗选择。

肝动脉栓塞是治疗肝血管瘤的另一种手段。这是一种相对安全、但并不一定能控制病灶的方法。对于症状典型或复杂的肝血管瘤,其应用受限,因为栓塞所用药物会影响肝功能的恢复。对于成人肝海绵状血管瘤肝动脉栓塞只有在很少的情形下才会实施。肝血管瘤的其他治疗方法还包括放疗、射频消融等,但疗效不明确。

总之,肝血管瘤是最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影像学可明确诊断。大多数肝血管瘤患者肿瘤会增大,这也首次挑战了过去对于肝血管瘤自然发展进程的认识。肝血管瘤的增长高峰期是30岁以前,50岁以后其增长率迅速下降。这种增长模式完全符合人体的正常生长过程。小于2.0am的肝血管瘤增长率最低,而大于10.0cm的巨大肝血管瘤则增长速度明显变缓。即使巨大肝血管瘤也很少引起并发症。基于这些研究结果,我们认为对于肝血管瘤,即使症状明显的患者,亦可以安全地进行随访。不论肝血管瘤大小,都无需预防措施。只有出现严重症状的肝血管瘤患者,包括Kasabanch—Merritt综合征、自发破裂、阻塞性黄疸、胃出口阻塞、Budd—Chiari综合征等时,才考虑治疗。肝切除术为理想的治疗选择。

参考文献(略)

(收稿日期:-05-16)









































北京哪里治白癜风好
北京哪些医院白癜风最权威

转载请注明:
http://www.sqgpm.com/ysbj/230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