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造影在肝癌介入干预效果评价中的应用价
2018-5-19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雒大健1,张志勇2,杨桃1,李欧2,韩越3
1医院超声科;2.医院肝胆外科;3.医院
摘要: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在肝癌介入治疗疗效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接受介入治疗的肝癌患者50例(67个病灶),于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行超声造影检查,并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67个病灶介入治疗1个月后,超声造影下显示27个病灶内部无增强,彻底治疗率为40.3%,直径<3cm病灶、≥3cm病灶介入治疗彻底率分别为83.33%、24.49%;40个病灶有增强,直径<3cm病灶残留病灶超声造影下以周边小团状高增强包块为主,直径≥3cm病灶残留病灶超声造影下以周边不规则细节状高增强包块为主;残留病灶治疗后增强时间较治疗前延长,增强强度与曲线下面积治疗后较治疗前下降。以超声造影为“金标准”,常规超声评价肝癌介入治疗疗效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74.07%(20\27)、47.5%(19\40)。结论: 超声造影可显示肝癌介入治疗后残留病灶的位置、形态、范围等特点,是肝癌介入治疗后疗效评价的可靠方法。
关键词:超声造影;肝癌;介入治疗;疗效评价
肝癌(hepatocellularcarcinoma,HCC)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以原发性肝癌多见,目前对肝癌的治疗主要是外科手术治疗,其中介入治疗作为一种微创的治疗措施已经成为肝癌常用的手术治疗方法,包括经皮穿刺肝癌热凝固疗法、经动脉化疗栓塞术、无水乙醇注射和冷冻疗法等[1-5]。一般患者采用介入治疗后需要对疗效进行准确的判定,临床常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增强核磁共振、增强CT等方法进行疗效评价。本研究主要探讨超声造影在肝癌介入治疗疗效评价中的应用价值,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年3月-年10月期间在医院接受介入治疗的肝癌患者50例(67个病灶)为研究对象,均在前期经穿刺等病理检查确诊,其中男36例、女14例,年龄41-69岁,平均(50.48±7.03)岁;原发性肝癌43例,转移性肝癌7例;病灶直径1.2-7.2cm,(3.71±0.58)cm。≥3cm的病灶49个,<3cm的病灶18个,其中17例接受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12例接受射频消融治疗,11例接受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射频消融治疗,10例接受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微波消融治疗。
1.2 方法
仪器为GELOGIQE9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2-5MHZ,造影剂为意大利Bracco公司生产的Sonovue造影剂。使用时将造影剂用5ml生理盐水稀释后抽取1.2ml,从前臂浅静脉注入,尾随注入10ml生理盐水后观察造影结果。在超声造影检查前先在二维超声模式下对肝脏内病灶位置、大小、数目、血流等情况进行观察并记录,后切换到造影模式下进行造影检查,分别观察、记录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增强特点。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断标准
观察患者介入治疗后1个月时的治疗效果。根据信号有无增强将病灶分为完全灭活(无增强/无血流信号)和未完全灭活(有增强/有血流信号)[6]。观察未完全灭活患者残留病灶动脉期增强方式,残留病灶治疗前后增强时间、增强强度,计算曲线下面积。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数据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超声造影判定治疗效果分析
67个病灶介入治疗1个月后,超声造影下显示27个病灶内部无增强,彻底治疗率为40.3%,其中15个直径<3cm病灶,12个直径≥3cm病灶,不同直径病灶介入治疗彻底率分别为83.33%、24.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40个病灶有增强,直径<3cm病灶残留病灶超声造影下以周边小团状高增强包块为主,直径≥3cm病灶残留病灶超声造影下以周边不规则细节状高增强包块为主,不同直径病灶残留病灶超声造影动脉期增强方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残留病灶治疗前后增强时间、增强强度和曲线下面积比较
介入治疗后增强时间较治疗前延长,增强强度与曲线下面积治疗后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3超声造影与常规超声评价肝癌介入治疗疗效的灵敏度、特异度比较
以超声造影为“金标准”,常规超声评价肝癌介入治疗疗效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74.07%(20/27)、47.5%(19/40),见表4。
3讨论
肝癌在我国位居恶性肿瘤的第2位,是导致人口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目前外科手术被认为是治疗肝癌最可靠的手段之一,但是由于在病情早期较为隐匿,临床发现时已经错过了最佳手术时机,此时如果进行病灶切除往往存在难度大、切除不彻底等缺点,因此,不宜进行病灶切除。随着微创介入技术在临床的应用与发展,经皮穿刺肝癌热凝固疗法、经动脉化疗栓塞术、无水乙醇注射、冷冻疗法等介入治疗成为晚期肝癌的主要治疗方法,其机制主要是通过阻断肿瘤血液供应而起到灭活肿瘤的目的,因此,准确地判定肿瘤介入治疗后的血液供应、病灶大小变化等是判定肝癌介入治疗是否成功的关键。
目前对肝癌的介入治疗疗效评估方法较多,如增强CT、核磁共振(MRI)、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等,但均有费用昂贵、不宜短期重复操作等缺点,因此,在临床应用时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超声检查是一种无创伤性检查方法,重复操作性好,但在肝癌的诊断和疗效评价时特异性较差。超声造影是在常规灰阶超声基础上利用低声压和反向脉冲谐波技术抑制组织信号而特异性地接收造影剂信号,可以达到诊断、评估感兴趣区域病情的目的,同时造影剂无毒、安全,也可在短期内重复应用,因此,在临床上已经作为肝癌等多种疾病的诊断及治疗疗效评估方法应用[7,8],有报道显示,在显示肝硬化背景下的肝癌时效果甚至于优于增强MRI[9]。
本研究结果显示,67个病灶介入治疗1个月后超声造影下显示27个病灶内部无增强,彻底治疗率为40.3%,直径<3cm病灶治疗彻底率高于≥3cm病灶,这可能是由于病灶较大时瘤体血液供应的网络相对较大,介入治疗时无法将所有主要血液供应血管完全堵塞,整体来说也提示较大的肝癌病灶介入治疗效果可能不及直径<3cm的病灶。其余40个病灶超声造影动脉期的声像表现均明显有增强,门脉期、延迟期消退廓清呈等或低增强,直径<3cm病灶残留病灶超声造影下以周边小团状高增强包块为主,直径≥3cm病灶残留病灶超声造影下以周边不规则细节状高增强包块为主,小部分包块为内部不规则结节状高增强,这种强化方式的不同可能与肿瘤直径、血液供应等有关。超声造影下的时间-强度分析是一种定量分析指标,可对组织灌注情况进行对比,其中曲线下面积可预测肿瘤内的血流量[10,11]。本研究对残留病灶治疗前后的时间-强度分析结果显示,治疗后增强时间较治疗前延长,增强强度与曲线下面积治疗后较治疗前下降,说明虽然介入术后患者病灶较治疗前明显缩小,血液供应有所减少,但是仍然有一定的血液供应存在,这种表现对于残留病灶的判定有一定意义。以超声造影为“金标准”,常规超声评价肝癌介入治疗疗效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74.07%47.5%,可以看出明显低于超声造影检查,相对于常规超声超声造影检查优势是极为明显的。
综上所述,超声造影可以显示肝癌介入治疗后肿瘤区域灌注及荷瘤血管阻断程度,并判断是否有残留以及残留病灶的位置、形态、范围等特点,是肝癌介入治疗后疗效评价的可靠方法。
参考文献:
[1]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The Liver.EASLEORTC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management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J].Journal of Hepatology,2012,56(4):908.
[2]Bruix J,Gores G J,Mazzaferro V.Hepatocellular carcinoma:clinical frontiers and perspectives[J].Gut,2014,63(5):844.
[3]Peng ZW,Zhang YJ,Chen MS,et al.Radiofrequency ablationwith or without 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 in thetreatment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aprospective randomizedtrial[J].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2013,31(4):426.
[4]Yin L,Li H,Li A J,et al.Partial hepatectomy vs.transcatheter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 for resectable multiple hepatocellularcarcinoma beyond Milan Criteria:a RCT[J].Journal of hepatology,2014,61(1):82.
[5]Shiina S,Tateishi R,Imamura M,et al.Percutaneous ethanol __________injection for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20‐year outcome andprognostic factors[J].Liver International,2012,32(9):1434.
[6]袁家英,朱 红,周智华,等.超声造影技术应用于肝肿瘤介入治疗的临床价值探析[J].2013,7(4):18479.
[7]夏 宇,姜玉新,戴 晴,等.肝细胞肝癌超声造影增强模式对分化程度的诊断价值[J].协和医学杂志,2014,5(1):46.
[8]赵瑞华,谭 青,刘 磊,等.肝血管瘤超声造影表现[J].中国医药科学,2013,3(20):98.
[9]Takahashi M,Maruyama H,Shimada T,et al.Characterizationof hepatic lesions(≤30mm)with liver-specific contrast agents:
a comparison between ultrasound and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J].Eur J Radiol,2013,82(1):475.
[10]Dietrich CF,Cui XW,Boozari B,et al.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CEUS)inthe diagnostic algorithm of hepatocellular andcholangiocellularcarcinoma,comments on theAASLD guidelines[J].Ultraschall Med,2012,7(33):S57.
[11]Yang YL,Yang RJ,Liu X,et al.Correlaions between the timeintensityparameters of 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 and clinicalprognosis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J].Clinical imaging,2013,37(2):308.
注:本文为转载,目的仅在于与业界朋友学习提高之用。来访者可将本文内容用于学习、研究或欣赏,以及其他非商业性、非营利性用途,但同时请遵守著作权法及其他相关法律规定,不得侵犯原作者的权利。如原作者不同意将本文内容发表于本平台,请及时联系我们予以删除!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