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动态蒲城县医院成功为一名颅内动脉瘤患
2018-9-17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颅内动脉瘤是由于局部血管异常改变产生的脑血管瘤样突起,在破裂出血之前,90%的病人没有明显症状和体征。所以,动脉瘤被称为颅内的“不定时炸弹”,多日前,我院神经外科团队急诊成功为一位左侧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患者施行开颅动脉瘤夹闭手术,成功拆除这颗“炸弹”,使患者转危为安。
9月17日,52岁男性患者杨某,因突发剧烈头痛、头昏,家人呼叫“”,被院前急救医院治疗,急诊头颅CT示:广泛蛛网膜下腔出血。经头颅CTA检查后诊断为:左侧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并破裂出血。立即启动绿色通道,收住神经外科,赵健主任立即决定手术治疗,挽救生命。
动脉瘤由左侧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发出,为宽颈动脉瘤,手术难度极大,经过周密的术前准备,医务科组织多学科协作讨论,重症监护室、输血科以及手麻科积极参与,最后在医护人员的共同协作下,行开颅动脉瘤夹闭术,手术圆满成功,患者痊愈出院,近日回访一切状况良好!
颅内动脉瘤破裂病情凶险,手术难度较大,经过经验积累和多渠道培训,我院神经外科继完成首例垂体瘤经鼻蝶切除术、首例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术之后,又完成首例颅内动脉瘤开颅夹闭术,现阶段我院正筹建导管介入中心,全脑血管造影(DSA)、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动静脉畸形介入栓塞等技术将逐步开展,相信不久我院更能在脑血管介入领域有新的突破!
科普时间:
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血管由于先天异常或后天损伤等因素导致局部的血管壁损害,在血流动力学负荷和其他因素作用下,逐渐扩张形成的异常膨出,最常见于动脉分叉,尤其是大脑底动脉环(Willis环)。
颅内动脉瘤破裂可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等严重病理改变,初次破裂死亡率约为30-40%,再次破裂死亡率可高达60-80%,而且存活者致残率高,颅内动脉瘤被称为颅内的“定时炸弹”。动脉瘤一旦确诊,建议积极处理。
治疗方法目前有两种:开颅动脉瘤夹闭术和血管内介入治疗(动脉瘤栓塞术)。开颅动脉瘤夹闭术:历史悠久,随着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技术的提高,疗效也在不断的进步,优点是如果动脉瘤夹闭完全,则复发率低,对于合并有颅内较大血肿的患者也很合适,夹闭动脉瘤的同时可以进行血肿清除。近年来已逐渐向微创手术转变,血管内介入治疗:在患者大腿根部穿刺股动脉,将特制的微导管放到动脉瘤内,向动脉瘤内填入弹簧圈或同时使用支架从而闭塞动脉瘤,达到治疗效果。
素材:神经外科烧伤科
审核:雷建斌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