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速递聚桂醇联合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
2018-11-28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硬化网原创
转载请注明出处
西北国防医学杂志
年4月30日第38卷第4期
聚桂醇联合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临床路径探索
雷培森,师瑞,张红军
(解放军医院,陕西西安)
摘要:
目的:观察聚桂醇局部注射联合普萘洛尔口服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临床疗效并探索血管瘤的临床路径。
方法:选择我科-12~-12接受聚桂醇血管瘤体内注射联合普萘洛尔口服治疗的86例婴幼儿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疗效,并对血管瘤的路径化诊疗模式进行初步探讨。
结果:86例婴幼儿血管瘤患者治愈58例(67.4%),显效14例(16.3%),好转12例(14.0%),无效0例(0.0%),失访2例(2.3%)。经评估、治疗、健康宣教、精确给药、临床监测以及对症处理、对家长进行用药指导、出院指导、院外随访、电话随访及调查显示满意度为98.6%。用药过程中,局部聚桂醇治疗后均出现不同程度肿胀,无需处理,所有患儿3d内肿胀消退。10例患儿注射治疗后出现发热,儿科会诊后对症治疗,8h内热退。46例患儿在服用普萘洛尔1~3h后出现心率减慢(5~12次/min不等),8h后基本恢复服药前水平,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
结论:聚桂醇局部注射联合普萘洛尔口服治疗婴幼儿血管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可在临床进行路径化管理。
关键词:
婴幼儿血管瘤;聚桂醇;普萘洛尔;临床路径
文献编号:
doi:10./j.CNki.-..04.
血管瘤为一种内皮细胞源性肿瘤,在婴幼儿中的发病率为5%~10%,是婴幼儿时期最常见的良性肿瘤,给患儿亲属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1-3]。临床上治疗方法多样,各有其优缺点[4,5]。我科自-12开始引入瘤体内注射聚桂醇联合口服普萘洛尔治疗血管瘤的方法,从院前检查评估、正确诊断、健康宣教培训、精准剂量给药,到出院医嘱和规范化随访,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也对血管瘤的临床路径做了初步探讨,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86例患儿中男36例,女50例,年龄15d~2.6岁,平均8.4个月。其中,毛细血管型血管瘤45例,海绵状血管瘤26例,混合型血管瘤12例,蔓状血管瘤3例;头面部血管瘤56例,会阴部血管瘤12例,其他部位18例;增殖期23例,消退期63例。根据患儿病史、临床表现,结合B超、MRI等辅助检查确定诊断。
1.2治疗方法
所有患儿第1天给予聚桂醇瘤体内注射治疗,并于当日开始口服普萘洛尔,采用梯度剂量法治疗。给药后观察无不良反应,服药5d后出院。定期门诊复查、随访。
1.3疗效评价
采用口腔颌面部血管瘤及脉管畸形的诊断和治疗指南判定疗效标准[6]:治愈为瘤体完全消失,表面色泽正常,无功能障碍,随访无复发;显效为瘤体缩小>80%,皮肤色泽接近正常或有轻度色素沉着,无功能障碍,但外观未完全恢复正常;好转为瘤体明显缩小,但<2/3;无效为瘤体不变或继续增大。总有效率=(治愈+显效+好转)/总例数×%。
2路径探索
2.1全面评估
包括3方面:①患儿身体状况评估:协助完成各项检查,详细询问病史,排除感染、先天性心脏病、肝肾功能障碍、血糖异常等治疗禁忌证;了解患儿日常排便、进食习惯并作好记录,为服药后病情观察提供依据。②患儿病情评估:拍照、测量血管瘤大小、B超测量病灶最大厚度及深部血管瘤的范围。③患儿家长的心理调研:充分了解每位患儿家长的心理期许值,对期望值过高的患儿家长给予反复充分的预后告知,必要时排除治疗。
2.2院前教育
治疗开始前由主管医生向患儿家长介绍血管瘤的治疗现状,让其了解聚桂醇的药理特点、作用机制以及局部注射后可能出现的各种并发症、药物的配伍禁忌。介绍普萘洛尔治疗小儿血管瘤的优点、效果,增加治疗依从性,从而保证整个治疗过程顺利完成。重点讲解治疗及服药后常见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如哭闹,体温升高,呼吸频率、节律的改变,指导家长与医护人员紧密配合,做好病情观察。患儿治疗前1h禁食,避免治疗中因为哭闹导致呕吐、呛咳甚至窒息,首次服用普萘洛尔后1h检查血糖,每次服用药物3~4h后进食,避免低血糖的发生。特别告知患儿家长服药治疗期间,不得随意为患儿服用其他药物,如果有特殊情况,需在医生指导下用药。本研究未发生因配伍禁忌药物合用出现的意外情况。患儿家长在充分了解和理解的基础上签署治疗同意书。
2.3给药方法
①泡沫硬化剂制备及注射:泡沫硬化剂采用1%聚桂醇注射液(陕西天宇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0.9%NaCl注射液、空气以1∶2∶2的比例配制,2个注射器与1个三通旋塞阀连接呈90°角,快速来回推送2个注射器内硬化剂20次(完成前10次推注后将通道阀口尽可能关小),通过由此形成的湍流产生泡沫[7,8]。硬化剂直接局部多点注射,注射针次视瘤体大小而定,每点用量<1.5ml,总量<5ml。对大面积瘤体可分点注射和(或)瘤体中央注射相结合,使药物在瘤体内均匀分布,注射至瘤体变苍白和肿胀为止。注射后针孔用消毒棉球按压2min左右。1次治疗未能消退或消退不完全者,4周后重复注射。对于残留的血管瘤,如不能穿入腔内,难以回抽回血者,可采用浸润注射方式于血管周围注射,连续注射不超过5次。②严格用药时间:针对婴幼儿睡眠饮食特点,我们专门设计了血管瘤患儿服药登记卡,一式两份,护理组和患儿床头各放一份。患儿局部治疗结束后由治疗室护士护送回病房并与病房护士交接班,做好返回病房时间登记,1h后检查血糖,3~4h后开始服用药物,由当班护士配合家长给患儿喂药并登记药量和时间,注明下一次用药时间,由接班护士按照登记卡时间按时按量给药。护士之间严格交接班,家长可掌握给药时间,以便喂养患儿。③精确给药剂量:患儿初始药物剂量为1.5mg/(kg·d),分3次口服,3d后增加剂量至2mg/(kg·d),普萘洛尔片标准剂型10mg,用药杵研磨成粉末后精确称量,温水冲化后喂服。喂药后将患儿抱起轻拍背部,以免呕吐。
2.4并发症监测及处理
患儿入院及治疗前测量生命体征做原始记录,治疗后严格按时监测呼吸、脉搏、心率等生命体征,观察瘤体局部改变。每天早查房测量瘤体大小,观察患儿的一般状况,详细询问饮食、大小便以及活动情况。通过观察发现,患儿局部聚桂醇治疗后均出现不同程度肿胀,无需处理,瘤体大小、注射部位以及注射点数的不同,肿胀程度及消退时间也有所不同。约82%(67例)患儿在治疗后24h内肿胀消退,其余患儿因瘤体较大、注射点位多肿胀明显,所有患儿3d内肿胀消退。10例患儿注射治疗后出现发热,体温37.3~39.0℃,其中3例出现腹泻,经儿科会诊后给予思密达等药物治疗,腹泻、发热症状消失;2例伴轻度咳嗽,经X线胸片及血常规检查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儿科会诊后给予头孢类或抗病毒药物治疗,症状消失;其余5例患儿无其他并发症状,经检查未见心肺腹部异常,经物理降温后8h内热退。46例患儿在服用普萘洛尔后1~3h出现心率减慢(5~12次/min不等),8h后基本恢复服药前水平,患儿饮食活动正常,无发绀等缺氧症状,未予特殊处理。所有患儿未出现血糖及生化指标异常。
2.5健康宣教
每周三下午将血管瘤患儿家长集中在会议室,组织进行“血管瘤相关知识宣教”,由一名主治医师或高年资主管护师采用PPT的形式图文并茂地进行授课并现场答疑。
2.6强化学习
每周利用一次早交班时间,采用随机提问的方式强化血管瘤诊疗流程、药物副作用、并发症处理等相关内容的学习,不定期请儿科医生对我科医生进行儿科相关知识的培训。
2.7护理指导
每日早查房对患儿家长进一步进行护理指导,使医、护、患能够更好地配合。
2.8出院指导
在院内宣教培训的基础上,制作《血管瘤患儿出院用药及注意事项》,所有出院患儿家长人手一份,以书面形式告知家长每日用药剂量、用药后观察要点、应急处理方法以及复诊时间。
2.9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