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玻璃结节的治疗策略
2020-12-4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健康的知情权越来越多。体检成了许多中老年人每年的必修课。而在体检中,经常使用胸部CT作为常规检查,早期发现及筛选了许多肺癌的高危目标人群,从而能早期进行干预、随访,最大限度地保护患者的利益。
但是,如何正确地认识和对待肺部磨玻璃结节是一项重要的科学命题。由于众多医患人群的误读和夸大宣传导致社会上有许多人谈“磨”色变,“磨”就是“癌”,从而忧心忡忡,到处求医问药,浪费许多的社会资源。
所谓的磨玻璃结节,是指肺部CT检查时发现密度轻度增高的云雾状淡薄影圆形结节,样子与磨砂玻璃一样,英文缩写GGO、GGN,阴影不掩盖其内部血管和支气管影。磨玻璃结节按大小分类,分为微小结节(3~5mm)、小结节(5~10mm)、结节(10~30mm),按密度分,可以分为实性结节、磨玻璃结节,磨玻璃结节又分为纯磨玻璃结节和混合性磨玻璃结节,按部位分为单发和多发磨玻璃结节。
肺内出现磨玻璃结节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是许多患者心中的困惑。其实医生也不清楚原因,至少目前没有确切的答案。一般归于综合因素,如遗传、环境、生活习惯……吸烟因素尚无明确答案。
在中国古代医学著作中,对肿瘤的相关记载甚少,而对肺部磨玻璃结节的描述是空白。但是,根据中医对疾病的认识,总是根源于“百病皆由痰作祟”“凡人身上、中、下有块者,多是痰”,肺脾肾功能失调是产生“痰”的病理基础。
而现代医学对肺部磨玻璃结节是怎么认识和处理的呢?早在八十年代初,日本学者最先报道肺部磨玻璃结节的病理现象,并提出每年随访观察的概念,而在九十年代初期,英国胸外科医生在给肺癌患者手术时发现该病灶其他部位也有结节,同时手术后病理也表明为肺癌。从此之后,世界上医学科学家对肺磨玻璃结节越来越重视。
众多研究表明,肺部磨玻璃结节的术后病理为:A.良性病变,炎性假瘤、错构瘤、支气管囊肿、血管瘤等;B.不典型腺瘤样增生;C.原位癌;D.微浸润腺癌;E.浸润性腺癌。
为什么人们谈“磨”色变?关键是怕“癌”或者转变成癌。究竟肺部磨玻璃结节良恶性的几率有多少?临床研究表明,针对肺部结节,直径小于5mm时,恶性的可能性为0%-1%;直径5~10mm时,恶性的可能性为6%~25%;直径大于20mm时,则为64%~82%;而磨玻璃结节的恶性可能性为59%~73%。
关键是如何来判断良性、恶性?一般来说,我们根据肺磨玻璃结节的倍增时间(如6个月或一年内增大一倍),其次观察其边缘(光整、分叶、毛刺)、密度(钙化、脂肪、空洞、小泡征)。病灶的增强CT检查及动态强化趋势的判定对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医生尤其重要。而PET-CT的检查并不是王牌,对直径小于1cm的磨玻璃结节没有多大的诊断价值。
如果体检时发现了磨玻璃结节怎么办?纯磨玻璃结节≤5mm不需要CT随访,5mm的结节,3个月后随访确认,仍然存在且没有变化,则每年CT随访,至少持续3年。而部分实性的磨玻璃结节,则需要3个月后随访确认,仍然存在,实性成分
无论是在随访期,还是在手术后,中医药的干预非常必要。根据每个病人的体质表现、症候表现辨证施治,以健脾、益肺、化痰、抗癌为总的治疗大法,服用中药3-6个月并结合定期复查,大有裨益。事实上,许多患者正是基于中西医结合的治疗,肺部结节和磨玻璃结节减少或消失,而且也有众多患者的肺部磨玻璃结节处于稳定状态,几年至二十几年一直未有变化。
总之,正确面对肺磨玻璃结节,早期发现、定期随访、中西医并重,既不能放任不管,又不能过度治疗是我们的策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