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看懂原发性肝癌四大影像学检查方法
2023/12/16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手机点击右上方“...”
可以选择朗读收听喔
原发性肝癌是目前我国第4位常见恶性肿瘤及第2位肿瘤致死病因,严重威胁我国人民的生命和健康。在原发性肝癌的诊断、病情评估和疗效评价上,离不开影像学的参与。临床上,诊疗原发性肝癌,主要会用到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包括超声、CT、磁共振(MRI)、DSA血管造影、核医学(PET)检查。各种影像学检查手段各有特点,在实际应用中,应该强调综合应用、优势互补、全面评估。
1、超声检查(US)
超声显像具有便捷、实时、无创和无放射辐射等优势,是临床上最常用的肝脏影像学检查方法。
(1)常规灰阶超声显像:可以早期、敏感地检出肝内占位性病变,鉴别其是囊性或实质性,初步判断良性或恶性。同时,灰阶超声显像可以全面筛查肝内或腹腔内其他脏器是否有转移灶、肝内血管及胆管侵犯情况等。
(2)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可以观察病灶血供状况,辅助判断病灶良恶性,显示病灶与肝内重要血管的毗邻关系以及有无肝内血管侵犯,也可以初步判断肝癌局部治疗后的疗效情况。
(3)超声造影检查:可以实时动态观察肝肿瘤血流灌注的变化,鉴别诊断不同性质的肝脏肿瘤,术中应用可敏感检出隐匿性的小病灶、实时引导局部治疗,术后评估肝癌局部治疗的疗效等。
(4)超声联合影像导航技术:为肝癌,尤其是常规超声显像无法显示的隐匿性肝癌的精准定位和消融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
(5)超声剪切波弹性成像:可以定量评估肝肿瘤的组织硬度及周边肝实质的纤维化/硬化程度,为规划合理的肝癌治疗方案提供有用的信息。
多模态超声显像技术的联合应用,为肝癌精准的术前诊断、术中定位、术后评估起到了重要作用。
2、动态增强CT和MRI
动态增强CT、多参数MRI扫描是肝脏超声和/或血清AFP筛查异常者明确诊断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1)CT:除常见应用于肝癌的临床诊断及分期外,也应用于肝癌局部治疗的疗效评价,特别是观察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TACE)后碘油沉积状况有优势。基于术前CT的影像组学技术也可以用于预测首次TACE治疗的疗效。同时,借助CT后处理技术可以进行三维血管重建、肝脏体积和肝肿瘤体积测量、肺脏和骨骼等其他脏器组织转移评价,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2)MRI:具有无辐射影响、组织分辨率高、可以多方位多序列多参数成像等优势,且具有形态结合功能(包括弥散加权成像等)综合成像技术能力,成为肝癌临床检出、诊断、分期和疗效评价的优选影像技术。
多参数MRI对直径≤2.0cm肝癌的检出和诊断能力优于动态增强CT。在评价肝癌是否侵犯门静脉、肝静脉主干及其分支,以及腹腔或腹膜后间隙淋巴结转移等方面,较动态增强CT具有优势。
3、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DSA是一种微创性检查,采用经选择性或超选择性肝动脉进行DSA检查。该技术更多地用于肝癌局部治疗或肝癌自发破裂出血的治疗等。DSA检查可以显示肝肿瘤血管及肝肿瘤染色,还可以明确显示肝肿瘤数目、大小及其血供情况。
4、核医学影像学
核医学影像学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PET/CT),PET/CT是将PET与CT融为一体而成的功能分子影像成像系统。它优势在于:
①对肿瘤进行分期,通过一次检查能够全面评价有无淋巴结转移及远处器官的转移;
②再分期,因PET/CT功能影像不受解剖结构的影响,可准确显示解剖结构发生变化后或者解剖结构复杂部位的复发转移灶;
③疗效评价,对于抑制肿瘤活性的靶向药物,疗效评价更加敏感、准确;
④指导放疗生物靶区的勾画、确定穿刺活检部位;
⑤评价肿瘤的恶性程度和预后。
另外,其他核医学影像学,如SPECT/CT、PET/MRI等的应用,也可提高肝癌诊断的灵敏度。
本文根据《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年版)》整理。
来源:肝胆相照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