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护眼中的心肺复苏抢救,原来如此无奈
2021-3-8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大多数人都曾经在电视上看到过医生抢救病人的场景:
医生护士们通过心肺复苏术,也就是CPR,将命悬一线的病人从死亡的边缘拯救回来。
反应迅速,判断准确,争分夺秒地与死神搏斗,最后妙手回春。
但是,我们都知道,医院里真正的CPR流程可能并没有那么激动人心。
01
最近一位杜克大学医学院的医生,分享了他们眼里的CPR急救日常——
看似有魔力的CPR,真的是有效的吗?
是否所有的人在死亡前都应该接受CPR,只为获得一份生的希望?
在生命最后一刻,到底是不顾一切走完最后的抢救流程,
还是放弃抢救,用更有仪式感的方式让病人与世界道别?
“我医院目睹过的每一次死亡。
但是,眼睁睁地看着病人的生命消逝,医院例行CPR的参与者,那种被推到一边的孤独感是难以忘怀的。”
“那些第一时间出现在急救现场的人,
会努力地抢救病人,与死神争夺患者的生命:
开始胸外心脏按压,插入静脉注射管,检查心跳频率,
一般情况下还会给病人的气管插入一根管子,帮助其呼吸...
CPR,就是让一片混乱变得有秩序的鼓点。”
“负责抢救的临床医生会给出明确而冷静的指令,指导抢救的过程:
1毫克肾上腺素;检查一下脉搏;检查一下血压...
在电影里、电视里,这个过程可能伴随着医生之间相互争执、咒骂.....
但实际情况是,现实中的抢救非常的冷静客观:医生很少会带入个人情感。
因为抢救室里,医生们与他们紧握的拳头、努力按压的手掌下的人,是完全陌生的。”
“抢救本身也可能带来创伤:
在医生按压下,病人的肋骨可能会断,身上可能会淤青。
并且,在血液停止流动的那个关键时刻,患者的脑细胞、其他器官都会开始衰竭。
濒死的患者可能是无意识的,对这一切也许不会有感觉。
但对爱他们的人来说,这其中的残忍有时候真的不忍直视。”
“电视里的抢救,要么就是病人奇迹般地被迅速救回来了,要么就是太晚了病人很快就死了。
但在现实生活中,CPR可能会持续很久,从几分钟到几个小时都有可能。
整个过程会一直持续到起效果,或者有足够的证据表明绝对不会有效果了才停。
不管CPR到底持续多久,那段时间都感觉像是一辈子那么漫长。
CPR的过程非常吓人,但对于参与其中的人来说,在这个过程里也有一种奇怪的自在感:
每个人都专注于自己的那个部分工作,而不是去想。
自己其实在目睹“人是如何死亡的”这一意义深刻的过程。”
“当CPR起作用后,接下来的繁重的护理和恢复工作就交给重症监护室的人了。
当CPR没有作用后,结束的方式可能会特别地突兀、冷酷:
医生和护士都会静静地迅速离开,继续去救其他还活着的人。”
“当外行人被问到,他们眼中CPR成功的概率是多少时,大多数人会猜75%。
在现实生活中情况并非如此。
CPR是能够救人,但对绝大多数接受CPR的人来说,这就是他们人生中最后的经历。”
“大概只有五分之一的人,在接受了CPR后能活下来。
对年龄较大的患者来说,只有十分之一的人在接受了CPR后能活过一年。”
“但是,就算是在CPR基本上不起作用的一些情况下,
它还是会被我们看做一个国际通用的最后的抢救手段,成一种医疗技术强大的象征。
医生护士们的心情,大概就是:
‘就算大概率没用,我们至少也要试一试吧,毕竟这是我们能够采取的最后一个措施。’
所以说,CPR在医疗机构的地位简直就是神圣的。
就算是对病人有伤害,或者根本没有用,也会被试一试。
人们在面对死亡的时候,总是会想出一些仪式,企图从中获得希望。
因为人只要还有最后一口气,就意味着还与爱人、与传统、与自然、与习俗有连接。
社会意义上的死亡仪式,不仅仅定义了什么是死亡,也定义了什么是活着。”
“现在的改进建议里,包括一些让病人走得更有尊严的仪式:
比如,允许家属在实施CPR的时候陪伴在现场;
让家属有机会在上呼吸机前,和病人再说一句话;
又或者,是在抢救失败病人死亡后,多维持一会儿沉默,以示尊重...”
“我见过太多的死亡,最终意识到没有人能真正知道,当病人面对死亡时到底会选择什么。
但是我总是会问自己,当我的最后一刻来临时,
如果有选择,我会怎样去走完人生最后一程...”
人们对生命的执着,有时候会让我们忽略掉了生命本身珍贵的原因。
是通过各种痛苦的手段,换回来的人生苟延残喘的几秒钟、几分钟,
还是放弃那份渺茫的希望,把握住人生最后的时刻的体面和平静,
或许对于所有人来说都会是一个难以抉择的问题。
而这位杜克大学的医生的故事,或许能够让我们提前意识到:
将来的某一天,我们也终将面对这样的状况。
当抉择的时刻来临时,我们到底想要用什么样的方式,和这个世界道别?
02
甜味胡萝卜:医学生一枚,虽然知道学医有许多无奈.....例如看着病人死去,家属的不理解等等。但是相信挽救生命的成就感也无可替代,无论社会怎样,救人治病,都是天职!
江陵???:我们更应该学习如何面对死亡邵睿麟:我实习一年总共给六个人做过CPR,这六个人无一例外都死了。起初以为自己不够努力,后来渐渐发现这项目仪式性比实用性更大。
因为家属都会看电视,他们眼中的CPR就是最后一刻救人的重大手段,所以即使是一个必死的患者生命的最后一刻,你不予施救,家属也会认为医生草菅人命。
所以无论如何都要完成这个仪式。
但让人欣慰的是不会有医生因为它的仪式性而松懈,反而每个医生都会努力去做,毕竟多一次临床的练习,下一个被救的人活过来的可能性就越高。
为了救活未来更多的病人,就算判断到眼前的病人必死无疑,我们也会努力去完成这个仪式。
叫阿绿好了:我妈妈患上癌症后,最后她和我说,真到那一天就不用抢救了。
因为她不想难受,难道我要看着她难受吗?
虽然我们都知道,只要有希望谁都想试一试,但这也是很绝望后才会说出口的话。
到后来妈妈离世,当时也没有采取抢救,就眼睁睁看着她离开了..........
看到文章后心里确实五味杂陈今天是妈妈生日祝妈妈生日快乐??
筱妮子的猫:作为一个ICU护士,CPR真的是作为大部分病人临终的一个“仪式”。也有很多抢救成功的人,我们也非常的高兴,但是那些癌症,器官衰竭的病人,这些就真的是一场仪式。
这类病人之前也有意识障碍,我们不知道他真实的选择,更多的时候我们遵循的是监护人的选择,很多时候我们生也不能选择,死亦不能。
鹿小咒:我们抢救一个病人做了一个多小时的CPR,三个人轮流按压,病人肋骨被按断也是没办法的事
抢救了一个多小时,最后身体冰冷发黑,才停止抢救宣布死亡
之后帮病人穿寿衣老师,嘴里一直说我们尽力了。
是说给病人听也是安慰自己。
Monica:看到这里真的想说,我外公癌症去世。在医院治疗了两年,化疗、吸痰、疼痛,一直这样折磨了他两年。
他意识一直很清醒,感觉人生还有一些事一些心愿没完成,不想死。
但最后,癌症晚期是真的很痛苦,他有天晚上实在受不了了,自己把身上管子全拔了,说让我去死。
第二天早上外公竟然意外的精神好了些,坐在轮椅上推着出门逛了一圈,看了看他生活了一辈子的地方,遇到了几个老熟人,回病房还擦洗了身子,然后就这样平静的停止了呼吸。
医生问还救吗?舅舅闭上眼摆了摆手,外公生前是个好面子的人,这样有尊严的走是他希望的吧!
虫虫:今天是妈妈离开的一个月零一天,今天也是她的生日。从四年前得知她患癌症的那天起,她就说过,如果真到快离开的时候不要再抢救,不要再给她有更多痛苦。
可是真到她快不行的时候,人还是会有求生欲望,她想活下去,所以她接受化疗,靶向,手术,甚至走之前一星期由于吞咽困难,插胃管。
看着她痛苦难受,我们真的看不下去,可是又舍不得她。
最后一天她难过的一直不断呻吟。
可是由于她身体虚弱,医生都不愿意给她打一针安定,因为一打她就会走,医生怕会医闹,会要担责任,整整一晚,她难过了一晚在慢慢呼吸断断续续中离开了,我们看的有多心疼。
虽然人都会有一死,但是在最终,不要做无谓的抢救,希望不要那么的痛苦,带最后一点尊严的离去。
微笑?净德:外婆死于心脏一个血管瘤破裂。大夫说,一旦血管瘤破裂,死亡是不可避免的。
当我最初头一天家里亲戚签字说放弃抢救,我还很气愤。
但是当她走向死亡的那一刻,却只有我在跟前。
我急着叫护士叫大夫抓紧抢救,大夫每要采取一项抢救措施,就会先声明其可能给病患造成怎么样的伤害。
当解释电击和上呼吸机对病人的伤害时,我实在不忍让外婆在最后受罪,选择了放弃。最后只是注射了几支肾上腺。
我独自看着仪器上外婆各种生命指标衰减,直至离开。
对于二十多岁的我而言,当时再抢救与不抢救之间的抉择的确非常挣扎。
即使我就认为自己并没做错,但我还是很久很久都在纠结是否我剥夺了她生存的可能。这个念头折磨我很久。
来源/网络
护士高薪选择
-课程推荐-
小儿推拿
催乳师
产后康复师
母婴护理师
HS公众急救
BLS基础
ACLS高级
口腔课程
心理咨询师
护理管理师
健康管理师
养老护理
邓斯坦婴儿语言导师
国际泌乳顾问IBCLC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