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协和医院实施全球首例新型细胞化肺动脉
2025/2/27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今天(12月7日),在华中医院接受新型瓣膜材料“补心”的13岁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玥玥(化名),医院复查,这也是国际首例成功实施的新型细胞化肺动脉瓣置换术。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董念国教授团队为突破传统生物瓣膜的耐久性难题,历时20余年,自主研发出的全球首个新型细胞化瓣膜。
“哭不出声,口唇、手指发紫,时不时还会痉挛。”玥玥母亲回忆,孩子1岁时,被诊断出法洛四联症,是一种先天性心脏病。同年,接受手术后,玥玥的症状得到缓解。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年玥玥常常食欲不振、气短、走不动路。
年5月,玥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经检查发现,她的肺动脉瓣已重度反流,且肺动脉存在瘤样扩张。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董念国教授:“她来的时候主要是右心大,右心功能衰竭。因为有肺动脉的反流,导致了右心扩大肺动脉瘤样的扩张,导致右心功能不全,那么显然她是要进行肺动脉瓣的处理的。”
考虑到玥玥年龄小,现有临床生物瓣和机械瓣均不合适,经过详细的病例探讨与评估后,决定为患儿实施经导管新型细胞化肺动脉瓣置换术。董念国:“她如果是换机械瓣,因为小孩要长,这个吃药要不停的在调,小孩吃药的依从性也不好。吃多了就出血,吃少了栓塞,所以换机械瓣我们觉得不太现实。第二个就是11-13岁,它是一种免疫力很强的阶段,现有的进口的生物瓣放进去,平均10~15年衰败,这是指的平均,小孩子肯定会快得多,衰败的很快。鉴于这一个是机械瓣不合适,生物瓣衰败的比较快,我们就想到了用我们这个版本,如果能够真的是能够达到目标的话,对这个小孩来讲她可以终身不手术。”
今年5月29日,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超声科、麻醉科、手术室等多学科团队十余名医护人员共同为玥玥保驾护航。新型细胞化肺动脉瓣通过一根细细的介入导丝送入玥玥的肺动脉。安装完毕,植入的瓣膜在患儿体内徐徐展开,肺动脉瓣无返流,无瓣周漏。仅5分钟,由我国自主研发出的全球首个新型细胞化瓣膜成功植入玥玥体内。
半年过去了,今天上午,玥玥再次返回医院,检查显示她各项恢复情况良好。
资料显示,在过去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生物瓣的耐久性一直临床上尚未解决的国际难题。自上世纪90年代末,董念国教授和团队即开始思考如何打破这一难题,更优、更好的解决生物瓣衰败的问题。直到年,团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国际上首先提出瓣膜材料内皮化可延缓或避免生物瓣的衰败,提高耐久性。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计划等国家重大/重点项目资助下,历经20多年,团队聚焦瓣膜材料细胞化,攻克多个难题,成功研发国际首个生物力学性能优良、且具备自我生长与重塑能力的细胞化瓣膜替代物。不仅颠覆了已有生物瓣制作工艺,更从根本上破解戊二醛交联引起钙化的世界难题。
董念国说:“当时最难的一关就是说怎么样把这种生物材料诱导免疫反应的异种抗原尽可能的去掉,这是最难的。第二个难点就是因为生物材料你把细胞去掉了以后,它的力学性能会降低,我们怎么样把这种材料又恢复到天然瓣膜这种力学性能,这也是一个难点。再一个就是你怎么样证实它,长了活细胞。”
实践数据显示,新型细胞化瓣膜具有优良的生物力学性能,植入体内后自体细胞会在瓣膜材料内部生长,具有组织重塑与修复能力,不易发生钙化衰败,利于患儿恢复肺动脉瓣功能。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副主任医师乔韡华:“它除了功能仿生以外,它后面有一些活的这种生物分子,能够促进细胞的一个颠覆生长,会逐渐长到这个材料上面,支架上面来,变成一个跟天然的瓣膜一样的一个瓣膜,叫做一个活的瓣膜,可以观察到它植入到体内以后上面有细胞生长。”
据了解,自今年以来,医院已经开展七例新型细胞化瓣膜植入术。该新型细胞化瓣膜有望实现生物材料由惰性置换向活性再生的根本性变革,推动全球生物瓣膜临床应用迭代更新。
湖北台记者:刘雅婷、裴蕾
通讯员:王继亮、聂文闻、彭锦弦
编辑:王建
责编:夏天
编审:王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