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例尸解猝死病例流行特征分析
2020-9-23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郑州哪儿有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140208/4334852.html
引用文本:赵智梅,陈晓松,杨仪君,杜鹏举,周攀豪.我国例尸解猝死病例流行特征分析[J].中国急救医学,,40(2):-.
猝死(suddendeath,SD)是指明显健康者症状发生后1h内、非创伤性意外性致死事件;如果没有目击者,可延长至1天。早在年,美国Framingham心脏研究中心发表了1篇对例健康人进行为期26年的随访研究,并就其间发生的例冠心病猝死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进行讨论。AHA/ACC/HRS发布的最新猝死指南中指出,猝死由大量事件、不同亚群构成。但时至今日,国内外对猝死的具体死亡病因、死亡时间及群体分布尚不十分清楚。我国的猝死者甚至高达3~4人/min。基于此,本文旨在通过收集各大中文数据库建立以来所有国内猝死尸解病例,并采用统一纳入标准,进行临床资料一般情况、病因、症状、体征、病程、危险因素等方面资料整理、分析,以期探讨我国猝死病例的流行特征。
一资料与方法
1纳入标准按照猝死常用术语的定义归类,同时进行过完整尸体解剖。根据年欧洲心脏协会指南,尸检可以回答下列问题:①死亡是否归因于心脏病;②哪种心脏病(如果存在);③是否死于心律失常;④是否有遗传心脏病的证据,需要筛查和咨询亲属;⑤中毒或非法使用毒品的可能性或其他非自然死亡的原因。同时根据病例资料的实际现有记载情况,按统一标准纳人。
2排除标准排除仅做局部尸体解剖者(未做完整尸解)。排除文献互引中的重复记录者;排除同一时期、同一地区、医院重复记录者;胎儿猝死不列入本研究资料
3研究方法1文献检索
分别在CBM、万方、中国知网、维普、百度文库中,输入主题词猝死、尸解、尸体解剖及病理解剖,不设发表年限,不限论文形式。
2文献筛选
检索到相关文献篇,去除重复后得篇。2名评估员按本次纳人与排除标准进行分类收集,最终实际共纳人篇。
3收集资料
分别按病种、年龄段分类,制定特征表格,阅读文献,采集信息(病例一般情况、病因、诱因、症状、体征、尸检情况、样本量、参考文献等)。年龄段的划分按照人体的生物学属性进行,划分为0~3周岁、3~15周岁、15~31周岁、31~63周岁、63周岁以上(含)。
4整理资料
在国际疾病分类的基础上,按照猝死的相关术语、器官系统进行病例归类,分析、得出结论。
4统计学处理用IBM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描述与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或Fisher检验进行分析。比较各处理组的效应有无差别时,用秩转换的非参数检验。所有统计检验水准均为双尾,并且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1人群分布覆盖28个省级行政区,主要集中在湖北(8.41%)、广东与北京(均为7.48%)、山东(6.54%)等地区;记录性别者例,男:女=2.63:1(P0.)。记录年龄者例(包括具体年龄及年龄均值),最小为出生后21h,最大97岁,平均年龄41.60岁;其中明确性别分类者例,年龄分别为:男(32.20±19.43)岁,女(29.90±16.42)岁,二者的平均年龄分布相同(P0.05),见图1。
2猝死发作特点及病谱分布1诱因分布
记录诱因者例,以“饮酒”为拐点,逐渐趋于平稳。影响猝死的主要因素为情绪激动(25.66%)、劳累(24.53%)、血容量改变(8.95%,多诱发基础有血管瘤、心脏病、颅内高压),其次为饮酒、过饱、轻微损伤(多诱发基础有先天结构障碍性疾病)等。见图2。
2诊断要点
有既往史者中,最多见高血压(37.95%)、心脏病(30.02%)、糖尿病(23.79%),其次为发育不良、高血脂、肿瘤、感染、甲亢等(见图3A)。有症状体征记录者例,最常表现为突然发作(20.10%)、休息睡眠中(16.71%),其次为呕吐(7.49%)、呼吸困难、胸闷出汗、头晕、胸痛、腹痛、抽搐、头痛、心悸、咳嗽、意识障碍等(见图3B)
3病谱
例尸解结果中,猝死发生的首要原因是心源性猝死(suddencardiacdeath,SCD),为例,占57.76%(95%CI44.8%~70.8%),这其中又以冠心病猝死占最高55.24%(95%CI53.51%~56.97%);肺源性猝死占猝死总病谱的第二位(21.63%),之后是脑源性(9.21%)、消化系统疾病、主动脉疾病及周围血管病、妊娠相关疾病及其他等。见表1。
4不同年龄组病种构成
虽所有尸解中有年龄记录者例,但按本研究年龄划分方式,与病种对应,可纳入例。运行IBMSPSS19.0软件,分别输入年龄组、病种、频数三列数值。加权“频数”后,选择“分析”一“描述统计”一“交叉表”→以年龄组为“行”,病种为“列”导入→选择“统计量”计算卡方值,得到Pearson值为.,P0.。说明总体而言,不同年龄组中病种分布不同。见表2。
进一步“Z检验”两两比较,自动输出结果,整理后得表2,其中下标字母相同代表病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0~3周岁年龄段多见肺源性猝死。3~15周岁多见脑源性猝死。15~31周岁多心源性猝死,但心源性猝死在31~63周岁的分布不同于其他年龄组,结合文献,此年龄段是心源性猝死的高峰,高于其他年龄段,包括63周岁以上。63周岁以上多心源性猝死。不同年龄组肺源性猝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5不同年龄组冠心病猝死的分布
详记年龄与病种的病例中,0~31周岁冠心病猝死在例详记年龄与病种的病例中,0~31周岁冠心病猝死为2.68%(39/),31~63周岁为34.33%(/),63周岁以上为50.68%(74/)。采用非参数检验中多样本比较的Kruskal-WalisH检验,显示P=0..05,暂不能认为各年龄段中冠心病猝死的分布有统计学意义。
6青年人猝死
特指15~31周岁(年龄的划分按照人体的生物学属性(5)的猝死者。在具体年例龄段记录的例中,青年人猝死(14.77%)。常见病因依次为心肌病(22.90%)、心肌炎(16.13%)、冠心病(12.26%,与心肌炎比较,x2值为3.,P0.05)、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9.68%)及多骨折引起的脂肪性肺栓塞等。心肌病中,按发生率从高到低为脂肪心(32.85%)、扩张性心肌病(23.83%)、肥厚性心肌病(22.74%)、克山病(8.66%)、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7.94%)、应激性心肌病、限制性心肌病、围产期心肌病。心肌炎最常见为病毒性心肌炎,较少为细菌性心肌炎、孤立性心肌炎(Fiedler氏心肌炎)。
3时间分布文献自4年至年8月长达约55年,主要集中在年(8.23%)、年(6.49%),并且尸检率随时间变化有增高趋势。记载猝死发生时间者例,冬夏春秋各占27.72%、27.27%、23.95%、21.06%。其在极端气温的冬夏季(共例)发生率高于平均气温的春秋季(共例),x值为17.96,P0.。尸解时间:猝死后3d之内完成尸解者94.17%。
4裂变玩法有例记载。医院内(62.73%)医院外(37.27%,P0.)。按照猝死病因的不同,猝死的发生可呈现区域聚集性(如困扰30余载的云南暴发的病毒性心肌炎)、家族聚集性(如与遗传物质改变相关的心肌病)及散发性等。
三讨论
1猝死流行特征1背景与现状
猝死是一种自然的死亡,常给个人、家庭、社会带来措手不及的灾难,并且不能治疗,因此预防则显得尤为重要。而猝死的诊断金标准——尸解,目前法医学仍采用排除法;指南中也明确指出,如今对猝死的预测性指标是不存在的。退一步讲,即使尸解,仍有2%~54%的猝死原因不明。如此宽的范围,与不同尸解标准有关。本文是以年最新欧洲心脏病协会指南提出的统一尸解标准为基础,不限地区、性别、年龄、民族、经济状况、病因,克服猝死尸检率普遍较低的约束,在我国范围内,集合所有相关文献并进行的系统性回顾分析。不同于以往的个案报道,或局限于上述某种条件下的流行性调查,本研究在实事求是的原则上,以猝死人群为研究对象来统计分析其临床过程,较先采用统一标准进行纳入、排除,以供参考。同时,希望同行对本论文进行评估完善及政府支持开展多中心研究,从而获得更加完整的数据,减少偏倚,更客观全面了解猝死的疾病特点。
2年龄与人群
猝死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任何人群。多散发,偶聚集。究其原因,最多见于心源性猝死,其次为肺源性、脑源性猝死等。但是,不同年龄段总体病谱的构成不同,这一点与最新指南报道一致,具体论述如下。
0~15周岁少年期的猝死多由感染性疾病及先天异常引起,主要是肺炎(43.17%)、颅脑感染(10.77%)、肺/脑出血等。众所周知,人体的淋巴系统在青春期才达到高峰,此前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如果再加上遗传/先天缺陷,后天早产、营养不良、药物等因素作用,极易引起肺部、脑部的感染,产生窒息、波及呼吸中枢等导致猝死。值得注意的是,虽然3岁时大脑发育已达成人水平,但本研究显示,3~15周岁多脑源性猝死,而且多见脑膜炎、乙脑。这可能与一些地区医疗条件差,未进行或未按时接种疫苗有关,引起了脑积水、脑疝,导致猝死。与此同时,接种疫苗时要警惕“胸腺淋巴体质”,这种人群往往伴有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受外界刺激时,会导致应激性的肾上腺皮质功能紊乱,导致猝死
31~63周岁中年期,是心源性猝死的高发年龄段。其生理上正是疾病形成的高危时期;社会中又正值工作节奏快、生活压力大、熬夜加班、饮食不规律、嗜烟好酒的高负荷时期,容易产生“三高”、免疫降低等,带来身心疾病甚至基因改变,出现以冠心病为首,其次肺栓塞、主动脉夹层、心肌病、心肌炎、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等导致的猝死。
63周岁以上老年期,多见慢性心血管疾病诱发的猝死。既往常伴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下肢静脉血栓、肿瘤等,导致冠心病(50.68%)、肺栓塞(28.08%)、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胰腺炎等的猝死。我国正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问题,而造成此人群死亡的主要原因是慢性病。防治慢性病,不仅是老年保健的中心任务,也是预防老年猝死的关键。
尽管肺源性猝死在各年龄段无统计学意义,但本研究显示,15周岁之前多发生肺炎,15周岁之后多以肺栓塞为主,包括血栓栓塞、脂肪栓塞等。
本研究暂未发现猝死院外发生率高于院内,究其原因可能与其报道病例中多来源于涉及“医疗纠纷”所做的尸解病例有直接关联,故而影响了院内与院外发生率。
2特殊猝死现象1青年人猝死
多结构性(心肌病等)、获得性(心肌炎、冠心病等)猝死。与国外研究一致,但我国青年人电性/遗传性猝死的检出率不高,提示早期分子尸检的普及率远远不够。本研究发现,不同于以往文献报道青年人猝死多“非冠心病”性,本研究显示,冠心病猝死与心肌炎猝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青年冠心病猝死的发生率并非少数。而且,不同于中老年人,青年冠心病猝死常无病史、无症状、突然发作,冠状动脉病理改变也较老年人轻。
2聚集猝死
本研究中偶见猝死聚集发生,特指不是孤立个体散发病例,而带有一定的家族性、遗传性等特点。如困扰30余载的云南暴发的“病毒性心肌炎的区域聚集性、与遗传物质改变相关的心肌病的家族聚集性猝死等案例。
3尸解阴性猝死
本研究例资料中,经过完整尸体解剖,仍未发现有明确猝死病因者(即尸解阴性)达例(5.95%)。对于这一类猝死者,以往归类为阴性解剖的猝死、不明原因猝死、急死综合征、运动后猝死、青壮年不明原因猝死、青年猝死综合征、婴儿猝死综合征、过劳死、抑制死。但是,根据欧洲心脏病学会最新指南,如今此类猝死者宜划归为心律失常猝死综合征(suddenarrhythmicdeathsyndrome,SADS)范畴,它是指成人和婴儿发生的猝死,尸检和毒理学皆未发现异常,心脏结构和组织学检查大致正常,并且排除了心外原因的猝死。而不明原因猝死综合征unexplaineddeathinfancy,syndrome/insuddenSUDS/SUDI)是指成人和1岁以内的婴儿发生无明显原因的猝死,未进行尸检。
对于尸解阴性猝死,发生机制至今不明。但就其临床表现,多见于青年、部分婴儿,常于休息睡眠中发生,也可运动诱发。病理检查无明显结构改变,考虑与早期功能障碍有关。本研究认为,其应该一定程度上符合青年人猝死的流行特征,即可能是由心肌病、心肌炎、冠心病、离子通道病等病因早期病变而共同构成的一类猝死表现。基于此,进一步开展相关生化学、免疫学、病原学及分子尸检学是很有必要的。
4本研究中冠心病猝死(55.24%)仍然是占比最多者。冠心病猝死是指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和(或)冠状动脉痉挛引起急性缺血,进而产生恶性心律失常,导致猝死。目前在国际上的专业要求是:尸检对冠状动脉狭窄达Ⅲ级以上才能够确诊,否则不作为优先考虑。但是本研究显示,仅就尸检最终诊断为冠心病猝死者中,冠脉狭窄Ⅲ级以上与Ⅱ级以下之比为5:2,并且其发生与年龄无关。事实上,冠心病猝死的病理表现为急性心肌梗死者,也仅占20%以内。而冠状动脉痉挛才是冠心病猝死的主要原因,是心源性猝死确认的高危因素,应该予以高度重视。
综上所述,预防猝死的关键在于识别高密度低风险人群。同时,猝死的预防需要避免情绪激动、过度劳累,同时应戒烟限酒,注意极端气温影响,适当运动,重点是控制“三高”及冠状动脉痉挛。
欢迎转发分享。
多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