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点穴手法应用之足太阳膀胱经经穴解
2025/1/8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足太阳膀胱经于针灸大成中所云:此一经起于晴明,终于至阴,取至阴、通谷、束骨、京骨、昆仑、委中,与井荥输原经合也。脉起目内眦,上额交巅上;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行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夹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其支别者,从腰中下贯臀,入腘中;其支别者,从膊内左右别,下贯胛,夹脊内,过髀枢,循髀外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贯腨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指外侧端。多血少气,申(15-17)时气血注此。白话文解读: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晴明),上额,交于巅顶(百会)。巅顶部支脉,从头顶到颞颧部。巅顶部直行的脉,从头顶入络于脑,回出分开下行项后,沿着肩胛部的内侧,挟着脊柱,到达腰部,从脊旁肌肉进入体腔,联络肾脏,属于膀胱。后项的支脉:通过肩胛骨内缘直下,经过臀部(环跳)下行,沿着大腿后外侧,与腰部下来的支脉会合于腘窝中,从此向下,通过腓肠肌,出于外踝的后面,沿着第5跖骨粗隆,至小趾外侧端(至阴),与足少阴肾经相接。腰部的支脉:向下通过臀部,进入腘窝中。本经腧穴主治头、项、目、背、腰、下肢部病证,以及脏腑、神志病。小便不通、遗尿、癫狂、疟疾、目痛、迎风流泪、鼻塞多涕、鼻出血、头痛,以及项、背、股、臀部和下肢后侧本经循行部位疼痛等症。
本经腧穴
1.晴明Jingming(定位)在面部,目内眦角稍上方凹陷处,解剖层次,皮肤→皮下组织→眼轮匝肌→眶脂体→内直肌。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滑车上神经和内眦动脉的分支分布,深层有面神经颢支和动眼神经分布,并有滑车上、下神经和动脉经过。〔主治〕目赤肿痛、迎风流泪、目视不明、近视、夜盲、色盲。点穴手法:揉法,至得气即可,力度不宜过大。
2.攒竹Cuanzhu(定位〕在面部,当眉头陷中,眶上切迹处。解剖层次:皮肤→皮下组织→眼轮匝肌→皱眉肌。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滑车上神经和动脉的分支分布;深层有面神经颞支和额动脉分支分布。(主治)前额痛、眉棱骨痛、目眩、目视不明、目赤肿痛、近视、眼睑抽动、面瘫。点穴手法:平揉点按,力度至得气即可。
3.眉冲Meichong[定位〕在头部,当攒竹直上入发际0.5寸,神庭与曲差连线之间。解剖层次:皮肤→皮下组织→额肌。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滑车上神经和动脉的分支分布,深层有面神经颞支和额动脉分支分布。(主治)神志疾病、头痛、眩晕、目视不明、鼻塞。点穴手法:平揉点按,力度至得气即可。
4.曲差Qucha(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旁开1.5寸,即神庭与头维连线的内1/3与中1/3交点上(解剖)(1)针刺层次,皮肤→皮下组织→额肌。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眶上神经和动脉的分支分布,深层有面神经颞支和眶上动脉分支分布。(主治)头痛、头晕、目视不明、目痛、鼻塞。点穴手法:平揉点按,力度至得气即可。
5.五处Wochu(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旁开1.5寸。解剖层次:皮肤→皮下组织→额肌。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哐上神经和动脉的分支分布;深层有面神经颜支和眶上动脉分支分布。(主治)头痛、目眩、目视不明。点穴手法:平揉点按,力度至得气即可。
6.承光Chingguang(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2.5寸,旁开1.5寸。解剖层次:皮肤→皮下组织→帽状腱膜。(2)穴区神经、血管:有颗浅动脉和耳顺神经的分支分布。(主治)头痛、目眩、呕吐、烦心、目视不明、鼻塞多涕、癫痫。点穴手法:平揉点按,力度至得气即可。
7.通天Tongtian(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4寸,旁开1.5寸。解剖层次,皮肤→皮下组织→帽状腱膜。穴区神经、血管;有颈浅动脉和耳顺神经的分支分布。(主治)头痛、头重、眩晕、鼻塞、鼻渊。点穴手法:平揉点按,力度至得气即可。
8.络却Luoque(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5寸,旁开1.5寸。解剖层次,皮肤→皮下组织一帽状腱膜。穴区神经、血管,有枕大神经和枕动脉的分支分布。(主治)眩晕、耳鸣、鼻塞、癫狂、目视不明。点穴手法:平揉点按,力度至得气即可。
9.玉枕Yuzhin(定位)在后头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2.5寸,旁开1.3寸,平枕外隆凸上缘的凹陷处。解剖层次,皮肤→皮下组织→枕肌。穴区神经、血管:有枕大神经和枕动脉的分支分布。〔主治〕头痛、目痛、鼻塞、呕吐。点穴手法:平揉点按,力度至得气即可。
10.天柱Tianzhu(定位)在项部,大筋(斜方肌)外缘之后发际凹陷中,约当后发际正中旁开1.3寸。解剖层次: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头半棘肌。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第3颈神经后支和枕动脉的分支分布;深层有枕大神经和枕动脉本干经过。(主治)头痛、项强、眩晕、目赤肿痛、肩背痛、鼻塞。点穴手法:平揉点按,力度至得气即可。
11.大杼Dazhu八会穴之骨会[定位〕在背部,当第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解剖层次: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菱形肌→上后锯肌。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第1、第2胸神经后支的皮支及其伴行动、静脉分布;深层有副神经、肩胛背神经和肩胛背动脉分支分布。〔主治〕咳嗽、发热、头痛、肩背痛、颈项拘急。点穴手法:平揉点按,力度至得气即可。
12.风门Fengmen(定位〕在背部,当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解剖层次: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菱形肌→上后锯肌→竖脊肌。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第2、第3胸神经后支的皮支及其伴行动、静脉分布;深层有副神经、肩胛背神经、第2和第3胸神经后支及肩胛背动脉分支分布。〔主治〕伤风咳嗽、发热头痛、目眩、项强、胸背痛、鼻塞多涕。点穴手法:平揉点按,力度至得气即可。
13.肺俞Feishu肺背俞穴(定位〕在背部,当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解剖层次: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菱形肌→上后锯肌→竖脊肌。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第3、第4胸神经后支的皮支及其伴行动、静脉分布;深层有副神经、肩胛背神经、第3和第4胸神经后支的肌支及肩胛背动脉分支分布。(主治)咳嗽、气喘、胸满、背痛、潮热、盗汗、骨蒸、吐血、鼻塞。点穴手法:平揉点按,力度至得气即可。
14.厥阴俞Jueyinshu心包背俞穴(定位〕在背部,当第4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解剖层次,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菱形肌→竖脊肌。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第4、第5胸神经后支的皮支及其伴行动、静脉分布;深层有副神经、肩胛背神经、第4和第5胸神经后支的肌支及肩胛背动脉分支分布。(主治)心痛、心悸、胸闷、咳嗽、呕吐。点穴手法:平揉点按,力度至得气即可。
15.心俞Xinshu心背俞穴[定位〕在背部,当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解剖层次: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菱形肌下缘→竖脊肌。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第5、第6胸神经后支的皮支及其伴行动脉、静脉分布,深层有副神经、肩胛背神经、第5和第6胸神经后支的肌支及肩胛背动脉分支分布。〔主治〕癫狂、痫证、惊悸、失眠、健忘、心烦、咳嗽、吐血、梦遗、心痛、胸背痛。点穴手法:平揉点按,力度至得气即可。
16.督俞Dushu(定位〕在背部,当第6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解剖层次: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背阔肌→竖脊肌。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第6、第7胸神经后支的皮支及其伴行动、静脉分布,深层有副神经、胸背神经第6和第7胸神经后支的肌支及肩胛背动脉分支分布。〔主治〕心痛、腹痛、腹胀、肠鸣、呃逆。点穴手法:平揉点按,力度至得气即可。
17.膈俞geshu八脉穴交会之血会定位:在背部,当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解剖层次: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背阔肌→竖脊肌。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第7、第8胸神经后支的皮支及其伴行动、静脉分布;深层有副神经、胸背神经、第7和第8胸神经后支的肌支及肩胛背动脉的分支分布。〔主治)胃腕痛、呕吐、呃逆、饮食不下、咳嗽、吐血、潮热、盗汗。点穴手法:平揉点按,力度至得气即可。
18.肝俞ganshu肝背俞穴定位:在背部,当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解剖层次,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背阔肌→竖脊肌。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第9、第10胸神经后支的皮支及其伴行动、静脉分布,深层有副神经、胸背神经、第9和第10胸神经后支的肌支及相应肋间后动脉背侧支分支分布。〔主治)黄疽、胁痛、吐血、目赤、目视不明、眩晕、夜盲、癫狂、痫证、背痛、角弓反强。点穴手法:平揉点按,力度至得气即可。
19.胆俞Danshu胆背俞穴〔定位〕在背部,第10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解剖层次:皮肤→皮下组织→背阔肌→竖脊肌。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第10、第11胸神经后支的皮支及其伴行动、静脉分布;深层有胸背神经、第10和第11胸神经后支的肌支及相应肋间后动脉背侧支分支分布。〔主治〕黄疸、胁痛、呕吐、饮食不化、口苦。点穴手法:平揉点按,力度至得气即可。
20.脾俞Pishu(BL20)脾背俞穴(定位)在背部,当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解剖层次:皮肤→皮下组织→背阔肌→下后锯肌→竖脊肌。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第11、第12胸神经后支的皮支及其伴行动、静脉分布;深层有胸背神经、第11和第12胸神经后支的肌支及相应肋间后动脉背侧支分支分布。〔主治〕腹胀、泄泻、呕吐、胃痛、消化不良、水肿、背痛、黄疸。点穴手法:平揉点按,力度至得气即可。
21.胃俞Weishu(BL21)胃背俞穴〔定位)在背部,当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解剖层次:皮肤→皮下组织→背阔肌→下后锯肌→竖脊肌。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第12胸神经和第1腰神经后支的皮支及其伴行动、静脉分布;深层有胸背神经分支、第12胸神经和第1腰神经后支的肌支及相应肋下动脉背侧支分支分布。〔主治〕胃脘痛、腹胀、呕吐、完谷不化、肠鸣、胸胁痛。点穴手法:平揉点按,力度至得气即可。
22.三焦俞Sanjiaoshu三焦背俞穴(定位)在腰部,当第1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解剖层次:皮肤→皮下组织→背阔肌→下后锯肌→竖脊肌。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第1、第2腰神经后支的皮支及其伴行动、静脉布;深层有胸背神经分支、第1和第2腰神经后支的肌支及相应腰动脉背侧支分支分布。〔主治〕胃脘痛、腹胀、呕吐、完谷不化、肠鸣、胸胁痛。点穴手法:平揉点按,力度至得气即可。
23.肾俞Shenshu肾背俞穴(定位)在腰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解剖层次:皮肤→皮下组织→胸腰筋膜浅层→竖脊肌。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第2、第3腰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及其伴行动、静脉分布;深层有第2、第3腰神经后支的肌支和相应腰动脉背侧支分支分布。〔主治〕遗精、阳痿、早泄、不孕、不育、遗尿、月经不调、白带、腰背酸痛、头昏、耳鸣、耳聋、小便不利、水肿、喘咳少气。点穴手法:平揉点按,力度至得气即可。
24.气海俞Qihaishu〔定位〕在腰部,当第3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解剖层次:皮肤→皮下组织→胸腰筋膜浅层→竖脊肌。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第3、第4腰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及其伴行动、静脉分布;深层有第3、第4腰神经后支的肌支和相应腰动脉背侧支分支分布。(主治〕腰痛、痛经、肠鸣、痔疾。点穴手法:平揉点按,力度至得气即可。
25.大肠俞Dachangshu大肠背俞穴〔定位〕在腰部,当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解剖层次:皮肤→皮下组织→胸腰筋膜浅层→竖脊肌。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第4、第5腰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及其伴行动、静脉分布;深层有第4、第5腰神经后支的肌支和相应腰动脉背侧支分支分布。〔主治〕腰脊疼痛、腹痛、腹胀、泄泻、便秘。点穴手法:平揉点按,力度至得气即可。
26.关元俞Guanyuanshu(定位〕在腰部,当第5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解剖层次:皮肤→皮下组织→胸腰筋膜浅层→竖脊肌。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第5腰神经和第1骶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及其伴行动、静脉分布;深层有第5腰神经后支的肌支和腰最下动脉背侧支分支分布。〔主治〕腹胀、泄泻、小便不利、遗尿、消渴、腰痛。
27.小肠俞Xiaochangshu小肠背俞穴(定位〕在骶部,当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1骶后孔。解剖层次:皮肤→皮下组织→胸腰筋膜浅层→臀大肌→竖脊肌。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臀中皮神经分布;深层有臀上动脉分支、臀下神经分支和第1骶神经后支肌支分布。〔主治〕遗精、遗尿、白带、小腹胀痛、泄泻痢疾、腰腿痛。点穴手法:平揉点按,力度至得气即可。
28.膀胱俞Pangguangshu膀胱背俞穴〔定位〕在骶部,当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2骶后孔。解剖层次:皮肤→皮下组织→臀大肌→竖脊肌。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臀中皮神经分布,深层有第2神经后支的肌支、臀下神经分支和臀上动脉分支分布。(主治)遗尿、遗精、小便不利、泄泻、腰骶部疼痛。点穴手法:平揉点按,力度至得气即可。
29.中膂俞Zhonglvshu(定位〕在骶部,当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3骶后孔。解剖层次,皮肤→皮下组织→臀大肌→骶结节韧带。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臀中皮神经分布,深层有臀下神经分支和臀上动脉分支分布。〔主治〕腰脊痛、消渴。点穴手法:平揉点按,力度至得气即可。
30.白环俞Baihuanshu〔定位〕在骶部,当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4骶后孔。解剖层次,皮肤→皮下组织→臀大肌→梨状肌。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臀中皮神经分布,深层有臀下神经和臀下动脉分支分布。(主治〕腰腿痛、白带、遗精、月经不调。点穴手法:平揉点按,力度至得气即可。
31.上髎Shangliao[定位〕在骶部,当骼后上棘与后正中线之间,适对第1骶后孔处。解剖层次,皮肤→皮下组织→胸腰筋膜浅层→竖脊肌。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臀中皮神经分布;深层有骶外侧动脉分支和第1骶神经后支的肌支分布。(主治〕腰痛、月经不调、带下、遗精、阳痿、大小便不利。点穴手法:平揉点按,力度至得气即可。
32.次髎Ciliao〔定位〕在骶部,当骼后上棘内下方,适对第2骶后孔处。解剖层次:皮肤→皮下组织→胸腰筋膜浅层→竖脊肌。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臀中皮神经分布;深层有骶外侧动脉分支和第2骶神经后支的肌支分布。(主治)腰痛、月经不调、痛经、小便不利、遗精、遗尿、下肢痿痹。点穴手法:平揉点按,力度至得气即可。
剩余49%未读立即解锁专栏,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