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医学技术重点专业实践能力二
2021-8-10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1、MR水成像技术的是胆胰管成像(MRCP)、MR尿路成像(MRU)、MR脊髓成像(MRM)、MR内耳迷路成像
2、HASTE成像序列可用于膀胱成像
3、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所采用的序列极短TR,极短TE
4、对胸腹部及四肢血管的显示最好的成像方式是3D-CE-MRA
5、扩散加权成像和灌注加权成像主要的临床应用是急性脑梗死
6、与MR图像的信噪比无关的是病人体格大小
7、肾上腺静脉的回流方向正确的是左肾上腺静脉注入左肾静脉
8、影响DSA影像质量的因素包括设备因素、成像方式、操作技术、造影方法
9、与DSA影像质量无关的是对比剂批号
10、改善DSA图像质量措施包括正确匹配相机,并定期检测;充分利用DSA设备的图像后处理功能,使影像符合诊断要求;正确使用遮线器、密度补偿器;定期做好设备质控检测
11、用于DSA检查的疾病是血管闭塞、血管手术后随访、冠心病和心肌缺血、血管外伤
12、DSA检查术前准备包括碘过敏和麻醉药过敏试验、穿刺部位备皮、术前4小时禁食、建立静脉通道,便于术中给药和急救
13、经冷藏后胶片未经室温平衡,取出即用,将会出现感光怠迟
14、激光打印机中,激光束对胶片完成“幅式打印”的部件是高精度电机转动
15、离子型对比剂的特点是高渗性、高离子性、弱亲水性
16、颈椎椎间盘CT扫描的层厚、层距通常为2~3mm、2~3mm
17、观察小儿发育情况,需摄取双腕关节正位
18、诊断颅底凹陷症,影像学依据是齿突超出钱泊林线3mm
19、某部位80kV、40mAs、FFD=cm获密度适当照片。管电压不变,照射量改为10mAs,摄影距离应为cm
20、区域体层,系指照射角应小于10°
21、能显示跟骨影像的摄影体位是足侧位、全足正位、跟骨侧位、跟骨轴位像
22、膀胱造影的方法包括静脉肾盂法、逆行造影法、双重造影法、空气造影法
23、心脏左前斜位,不用于观察的影像是食管受压情况
24、单层螺旋CT图像重建预处理采用的方法主要是°线性内插
25、必须采用增强扫描做出诊断的疾病是脑血管畸形
26、脑血管造影,将导管插入颈内动脉
27、适合做DSA检查的疾病是血管性疾病血管瘤、血管畸形、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血管手术后随访、肿瘤性疾病了解肿瘤的血供
28、DSA检查的禁忌证包括严重的心、肝、肾功能不全;女性月经期及妊娠3个月以内者;严重的动脉血管硬化
29、DSA检查的术前准备包括穿刺部位备皮、向患者和家属简述造影目的、手术过程、儿童及不合作者施行全身麻醉、建立静脉通道,便于术中给药和急救
30、DSA检查常用的药物准备包括肝素、利多卡因、离子型或非离子型对比剂、各类抢救药
31、头颈部DSA检查不能将导管置于锁骨下静脉
32、升主动脉唯一分支是冠状动脉
33、肋间动脉从胸主动脉发出来
34、肺动脉造影最常做股静脉穿刺插管
35、上腔静脉造影常做贵要静脉穿刺插管
36、与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技术无关的是在升主动脉下段寻找右冠状动脉
37、与肝脏DSA检查技术无关的是导管插入肝门静脉
38、腹主动脉的分支包括脏支和壁支,其脏支包括腹腔动脉、肠系膜上动脉、肠系膜下动脉、肾动脉
39、门静脉造影可将导管插入肠系膜上动脉
40、与直肠DSA检查技术无关的是再行超选择性髂内动脉造影
41、每侧肾上腺一般有3支动脉供应
42、下腔静脉DSA检查技术是股静脉穿刺;股静脉插管或经上肢及颈静脉插管;造影体位常规取正位,必要时可加摄斜位或侧位;股静脉穿刺造影,对比剂用量18~20ml/次,流率4~5ml/s
43、DSA成像方式包括脉冲成像、超脉冲成像、连续成像、时间间隔差成像
44、改善DSA图像质量措施包括减少运动性伪影的产生、定期做好设备质控检测,保证设备处于良好状态、选择最佳摄影体位、正确使用遮线器、密度补偿器
45、为了减少伪影,提高DSA影像质量,对患者的准备包括术前对患者要进行训练、对意识差或无意识的患者,应给予镇静剂、对受检部位施行附加固定、术前可肌内注射抑制胃肠蠕动的药物
46、能用于DSA检查的情况是血管瘤
47、DSA检查前的器械准备和药物准备包括穿刺针、扩张器;导管、导丝;高压注射器;肝素、利多卡因
48、诊断肺动-静脉瘘,DSA检查时,将导管插入肺动脉
49、膀胱造影最常用的方法是逆行造影法
50、与体层面厚度有关的因素是照射角
51、与冲洗技术没有实际效果的管理方法是显影液pH值的管理
52、低压滑环技术的叙述是X线管连续旋转、低压滑环采用较多、高压发生器进入转动部分、螺旋CT是基于滑环技术发展的
53、CT中对提高模-数转换器精度的描述,正确的是获得数字信号多
54、测得CT值某一范围常用的方法是兴趣区法
55、1-6岁幼儿骨龄测量照片,应摄取双手及腕关节的正位
56、显示乳突侧位像的摄影体位是许氏位
57、国产76%泛影葡胺每安瓿的容量是20ml
58、放大摄影允许最大放大倍数的决定因素是焦点面积
59、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标准摄影位置是髋关节正位
60、心脏左前斜位摄影,身体冠状面与胶片夹角为60°~70°
61、手工冲洗显影温度是18~20℃
62、以最低辐射剂量,获最高像质,为诊断提供可靠依据,是质量管理的最终目的
63、静脉团注法做CT增强扫描时常用的剂量(成人)是60~ml
64、颈椎右前斜位摄影观察的是左侧椎间孔
65、第3~7颈椎前后位摄影时,中心线应向头侧倾斜10°
66、颅底凹陷症,正确的摄影体位是高颈椎侧位
67、锁骨中线是指通过锁骨中点的垂线
68、属无机碘对比剂的是碘化钠
69、胸椎压缩骨折体位选择,正确的是胸椎正侧位
70、腰椎前后位摄影,中心线入射点是脐上3cm
71、解剖学方位的描述是近头为上、近腹为前、近体表为浅、近正中矢状面为内
72、静脉肾盂造影检查是简单易行、常用50%泛影钠、摄影体位选择双侧肾区正位、可观察整个泌尿系统解剖结构
73、上颌窦瓦氏位标准片所见的叙述是岩骨上缘投影于上颌窦下缘、鸡冠及鼻中隔连线位于照片正中、两侧眼眶、筛窦、上颌窦对称显示、窦腔包括额窦边界锐利明确,周围骨质清晰
74、对比剂的叙述是非离子型对比剂毒性较小、可显示组织器官的形态、包括阴性及阳性对比剂两类、与周围组织器官能形成密度差别
75、肾盂造影时压迫腹部的叙述是防止对比剂流入膀胱、压迫点为脐水平两侧、压迫球呈倒八字形放置、观察全尿路时解除压迫
76、成人心脏摄影的焦-片距为cm
77、需摄取穿胸位(侧位)的是肱骨外科颈骨折
78、胸部侧位标准片所见,描述是无组织遮盖部分呈漆黑、胸骨两侧缘重合成侧位、第4胸椎以下椎体清晰可见、心脏及大血管影边缘清晰锐利
79、正常腹平片中,能显示的是肾轮廓、腰大肌、腰骶椎、腹膜外脂肪线
根据疾病诊断的需要,灵活选用窗宽、窗位。颅脑CT图像常用脑窗摄影。窗宽80~HU,窗位35HU左右。颅底、内听道病变;颅脑外伤;颅骨病变,或颅内病变侵犯颅骨,必须加摄骨窗。骨窗的窗宽0~HU,窗位~HU。耳鸣及疑桥小脑角区病变者,应利用调节窗口技术,以观察内听道有无扩大,并根据需要对局部进行放大。头皮下软组织病变,用软组织窗摄影:窗宽~HU,窗位35~45HU。根据不同的部位和病变灵活选用窗宽和窗位。若病变和周围组织密度接近时,可适当调窄窗宽;若伪影较多或需观察局部组织的丰富层次,可调低窗位,并适当调宽窗宽。鞍区CT图像常用软组织窗和骨窗,软组织窗窗宽~HU,窗位35~40HU。
80、鞍区CT扫描后处理技术包括根据不同的部位和病变灵活选用窗宽和窗位;若病变和周围组织密度接近时,可适当调窄窗宽;若伪影较多或需观察局部组织的丰富层次,可调低窗位,并适当调宽窗宽;鞍区CT图像常用软组织窗和骨窗
81、显示颅脑CT图像的窗宽、窗位选择正确的是窗宽80~HU,窗位35HU左右
82、与胸部CT后处理技术无关的是肺窗:窗宽~1HU,窗位~HU
83、对颅脑CT后处理技术应用正确的是观察脑时用窗宽80~HU,窗位35HU左右
84、窗口技术叙述正确的是窗口技术只是一种显示技术
头颅侧位是临床经常拍摄的摄影位置。
85、头颅侧位能够显示的结构是蝶鞍侧位形态
86、头颅侧位摄影中心线经外耳孔前、上各2.5cm处
头颅摄影位置中,经常需要避开颞骨岩部。
87、瓦氏位颞骨岩部投影于上颌窦下方
88、瓦氏位是检查以下上颌窦器官的首选位置
心脏X线摄影是检查心脏病变的重要手段。
89、心脏摄影的叙述是常规取站立后前位、右前斜位应服钡、摄影距离cm、侧位常规取左侧位
90、心脏右前斜位摄影,身体冠状面与胶片夹角为45°~55°
91、心脏右前斜位摄影,服钡的目的是观察左心房压迫食管情况
92、心脏摄影的呼吸方式为平静呼吸屏气
某患者右髋痛1个月,需进行髋关节摄影检查。
93、髋关节前后位摄影的叙述是双下肢稍外展,足尖内旋并拢
94、髋关节前后位摄影,叙述正确的是股骨颈及闭孔无投影变形
95、检查小儿髋关节脱位、复位情况的体位是髋关节蛙形位
某患者外伤,临床怀疑椎弓峡部断裂。
96、为诊断椎弓峡部断裂,正确的摄影体位是腰椎双斜位
97、照片显示的是靠近摄影台面侧的椎弓峡部
足前后位摄影是临床经常使用的摄影位置。
98、足前后位摄影中心线应对准第三跖骨基底部
99、足正位影像可以清晰显示的关节是舟距关节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