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洞大开医患边聊天边进行脑部肿瘤切除手
2018-10-17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试想一下,手术进行时,颅骨被锃亮的手术刀切开,露出白花花的大脑,此时被医生叫醒,清醒地面对自己"脑洞大开"的场景,你是否也觉得毛骨悚然?
更惊悚的是,一边感受手术刀在脑子里穿行的触感,一边还要应对医生提出的各种奇奇怪怪的"要求",唠嗑也就算了,唱首歌又是什么意思?歌唱完了,出个算术题考考你,再让你比个"耶"。这样的"神操作"并不是搞笑,而是手术中的重要一环。
近日,医院神经外科就完医院首例“术中唤醒”开颅手术,成功为一名左侧岛叶海绵状血管瘤合并出血的患者切除肿瘤,术后七天患者便康复出院。
突然昏倒并抽搐,竟因脑部长肿瘤34岁肖女士有一个幸福的三口之家,4个月前突然出现了间歇性意识丧失并伴四肢抽搐的现象,就是我们俗称的“羊癫疯”。且发病频率从一个月一次发展到一周两次,在朋友的建议下来到我院神经外科就诊。
通过完善头颅CT,头颅MRI等一系列检查后,影像学结果提示肖女士患有左侧岛叶海绵状血管瘤合并出血。
医院神经外科主任韩德清介绍:海绵状血管瘤也称海绵状血管畸形,属于中枢性神经系统血管畸形的一种。海绵状血管畸形病变直径多在1cm-5cm范围内,可出现反复小量出血。约有33%-55%的患者以癫痫为首发症状,正如肖女士上述症状。
部分无症状的海绵状血管畸形可定期观察,无需做特殊治疗处理。而肖女士属于典型的以癫痫为首发症状且头颅MRI提示其海绵状血管畸形位于左侧颞岛叶,属于大脑深部病变且靠近语言、运动功能区及生命中枢脑干,一旦出现大出血可能将造成不可逆、灾难性的后果。因此,对于年仅34岁,下有5岁小孩,上有6旬双亲的肖女士来说手术切除颅内深部海绵状血管瘤十分必要。
肖女士的海绵状血管瘤位于左侧大脑深部,靠近语言、运动功能区,具有一定手术难度,手术过程中稍有偏差可能出现患者语言功能障碍、右侧肢体瘫痪,对患者后半生生活质量带来严重影响。因此,在患者住院完善各相关检查后,韩德清主任领导的神经外科团队立马对病情及手术方案进行了讨论分析。
患者头颅DTI提示占位性病变位于功能区投射纤维及联络纤维中间,头颅CTA及MRI提示病变紧邻左侧大脑中动脉。因此,如何保证在全切病灶的同时保留及保护病变周围神经传导束及大脑中动脉成为了手术重难点。
在经过神经外科、神经内科、麻醉科、手术室、临床心理科多科会诊及讨论过后,手术方案出炉,即:在神经导航+术中唤醒+术中电生理监测下切除患者颅内肿瘤病灶。
图示神经外科医生为患者进行术前导航
神经外科医师在全身麻醉下切开皮肤,掀开颅骨,再经术中神经导航确定病变位置后,麻醉科医师立即予以患者术中唤醒,通过观察患者清醒状态下四肢活动及言语对答功能,协同脑皮层神经电生理的监测数据,完整切除大脑深部病变。
图示术中在电生理监测下切除病灶
术后经过一周的治疗,患者顺利康复出院,运动功能、语言功能无任何缺损。
患者术后恢复良好,肢体肌力正常
此次手术的成功,不仅让肖女士解除了病痛的折磨,医院神经外科团队与时俱进的工作理念。
从此术中神经导航、术中麻醉唤醒及术中电生理监测不再只是出现北、上、广、医院中,不仅仅是发生在电视剧情里,医院就有专家团队能为株洲市民的健康保驾护航!
名医推荐韩德清
毕业于南华大学临床医疗系,本科学历,主任医师。现任医院大外科副主任、神经外科主任,株洲市神经外科学术带头人,湖南省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湖南神经外科分会委员,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兼职教授。
从事临床工作20余年,医院、医院、医院、医院进修学习,师从我国著名神经外科专家刘运生教授、马廉亭教授、孙培永教授等,在颅脑外伤标准化治疗、颅内肿瘤显微切除、脑血管病诊断及显微手术、面肌痉挛及三叉神经痛显微手术及脑血管病介入治疗等方面有一定造诣。在学术专刊发表专业论文20余篇。
微讯:神经外科周宇翔校对:事业发展科宋玺
微编:事业发展科王家明审核:事业发展科罗国艳
广而告之
打造株医院
急救丨客服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