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功能专家系列讲座支气管激发试验的安
2018-11-28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支气管激发试验用于评价气道的反应性,是支气管哮喘诊断与疗效评估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支气管激发试验过程中,受试者需要反复用力呼吸、吸入支气管激发剂、或进行剧烈运动等,可能诱发或加重支气管痉挛收缩,严重时可出现生命危险。
支气管激发试验的不良反应及处理原则
1.激发剂引起的副反应:咽喉部及声带受激发剂刺激充血水肿,可出现咳嗽、声嘶、咽痛等症状。激发剂使心脏兴奋,收缩力增强,心率加快,可产生头痛、面色潮红、心悸等症状。激发剂可促进胃肠平滑肌蠕动和胃肠分泌,引起恶心、呕吐、腹痛等,这种症状多发生于儿童。但此时通常肺通气功能并无显著降低。吸入组胺引起的这些症状较乙酰甲胆碱稍多。一般情况下,这些不良反应无需特殊处理,多数患者经休息15~30分钟后可自行缓解,少数患者可延长至2.5~4小时。
2.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在气道反应性增高的患者中,受到激发剂刺激后,支气管平滑肌收缩、支气管腺体分泌增加,会出现短暂的咳嗽、胸闷、气促、喘鸣等症状,以伴有通气功能下降(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为特征,为支气管哮喘的急性发作。此时应及时按照哮喘急性发作处理流程进行救治。哮喘急性发作的处理取决于发作的严重程度以及对治疗的反应。治疗的目的在于尽快缓解症状、解除气流受限和低氧血症。
3.急性喉头水肿:如果患者出现胸闷、气短、憋气、吸气性呼吸困难、“三凹征”阳性、声音嘶哑、发音困难、喉喘鸣、舌及口咽部肿胀等症状,常提示可能发生急性喉头水肿。如果吸入激发剂后,流量-容积曲线表现为呼吸双相流量均明显受限,呈平台样固定型大气道阻塞的图形,应警惕是否发生喉头水肿。喉头水肿是急症,可迅速恶化,引起致死性的上气道梗阻,一旦发生,必须及时抢救。
4.过敏性休克:常见症状有:突发胸闷气憋、呼吸困难、面色苍白、口唇发绀、四肢厥冷、大汗淋漓、烦躁不安、恶心呕吐、意识丧失等。主要体征有:低血压,收缩压至只有60-70mmHg,甚至测不到血压;心率增快,达-次/分,甚至≥次/分;呼吸频率增快,少部分患者可有典型的哮鸣音,个别患者可闻及肺部湿啰音。如果在支气管激发试验过程中,短时间内出现上述典型症状和体征,一般诊断过敏性休克并不困难。及早发现,并进行快速有效的救治,是过敏性休克抢救取得成功的关键。一旦发生过敏性休克,必须就地抢救,不可搬动患者,以免失去抢救的机会。
支气管激发试验的安全措施
尽管支气管激发试验中危急重症的发生率很低,但仍存在一定的风险,应引起医护人员的足够重视,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以避免或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一)常规的安全措施
1.实验室设置
肺功能室最好设在易于抢救病人的地方,如靠近急诊或病房,配备相关的监护设备和急救物品,对可能发生的危险备有应急预案。
2.人员培训
除了技师以外,肺功能室还应配备医师和护士,以便在发生严重不良事件时能更好地救治患者。除了掌握检查技术以外,肺功能室工作人员还应接受支气管激发试验安全性的严格培训和考核。
(1)试验前的安全性措施:一方面需要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掌握试验的适应证和禁忌证,重点排查不适宜接受支气管激发试验的患者,以避免或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例如,患者有过敏性休克、急性喉头水肿病史;对激发剂有明确的超敏反应;有不明原因的荨麻疹;基础肺功能下降,FEV1%低于60%预计值;具有近期咯血、心绞痛、心功能不稳定、未控制的高血压、主动脉瘤等不适宜进行用力肺功能检查的情况。目前,对于乙酰甲胆碱和组胺等激发剂是否会致畸或通过乳汁分泌仍不清楚,尚无学者开展相关的动物实验,故妊娠和哺乳期妇女应慎作检查。另一方面应向患者介绍试验的过程,解释试验可能发生的风险,取得患者的理解和同意后,双方共同签署支气管激发试验的知情同意书。
(2)试验过程中的安全措施:为提高激发试验的安全性,激发剂刺激的强度应从低开始,逐渐增加;一般当给予刺激后机体反应达到一定的强度(如肺功能指标FEV1较基础值下降20%或以上)即应及时终止激发试验,而无需达到反应最大值。激发试验过程中除观察肺功能指标的改变外,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如有无出现呼吸困难、喘息,以及其配合检查的程度等。这是十分重要的一环,早期发现患者可能出现的严重反应并且及时终止试验和早期治疗,可以有效地预防病情的进一步发展,避免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
3.保护医护人员
吸入支气管激发剂,可诱发气道痉挛。肺功能室的工作人员长期吸入支气管激发剂,也可能增加患过敏性疾病的几率。如果本来已患有支气管哮喘的技术人员,长期吸入支气管激发剂,更是存在发生哮喘发作的风险。因此,除了患者以外,同时也需要白癜风光疗是怎么回事北京哪里治疗白癜风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