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炎症性肌纤维母细胞瘤,影像表现太欺骗
2018-9-17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病例,男,37岁,阿坝州藏族人,入院前1+周,患者因“腰部疼痛”医院行CT检查时发现肝脏占位性病变。我院门诊触诊肝区未见异常,增强CT示右肝后叶下段团状低密度影,不均匀弱增强;肿标:AFP4.21ng/ml。
腹腔可见少量腹水,肝脏呈黄褐色,表面光滑,未见明显结节,包块位于肝右后叶下段突出于肝脏面(六段),大小约3.5x3.5cm,边界清楚,切除后剖视标本,见包块呈灰白色,质韧。
肝脏炎症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MTL
1.“肝脏包块”病理:梭形细胞增生性病变伴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待免疫组化进一步诊断,病变最大径约3.5cm,标本切缘未见病变累及。
2.免疫组化提示:“肝脏包块”梭形细胞增生伴胶原化、玻璃样变等,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伴淋巴细胞聚集。形态学符合炎症性肌纤维母细胞瘤,免疫组化无特殊性标记物阳性,建议行分子学检测进一步排除胃肠道间质肿瘤等。
1.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是指由分化的肌纤维母细胞性梭形细胞组成,常伴大量炎细胞和/或淋巴细胞的一种间叶性肿瘤,发生于肝脏者也称为肝炎性假瘤,其超声影像呈多样化,易误诊为恶性肿瘤。
2.病因未明,可见于身体各个部位,好发于肺部与眼,肝脏发病少见,发病年龄多见于青少年和青壮年。
3.好发于肝右叶,组织活检结合免疫表达才可确诊,且免疫组化常表达波形蛋白(Vimentin),平滑肌肌动蛋白(SMA),肌特异性肌动蛋白(MSA)超声检查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1.肝内不规则低回声肿块,异常回声区内偶可见小圆形无回声区,形状为圆形或类圆形,部分为不规则形如葫芦状、花瓣状,肿块直径多<5cm;病灶后方多无明显增强或衰减;
2.CDFI显示肿块内部及周围多乏血供或少血供.仅少数病灶可检出些许条状彩色血流,且多位于周边部。
3.超声造影不同时相低增强或无增强,超声随访过程中超声图像的不同程度变化等是其特征性改变,具有一定诊断义,尤其是单发局限性实性包块。
1.少血供型肝癌:病灶内有无纤维分隔,有无肝炎肝硬化病史及AFP的测定,IMTL通常无AFP升高。
2.转移性肝癌:牛眼征。
3.肝脓肿:典型炎症症状,肝内病灶有典型的“环征”,中心液化坏死区无强化,脓肿壁有强化,而外周水肿带无强化表现。
4.肝血管瘤:超声造影所有血管瘤造影剂在病灶内停留时间较长。
5.肝包虫病:牧区饮食生活史。
6.肝结核:肝外结核病史。
IMTL可经抗生素或/和皮质类固醇治疗病灶缩小或完全消失,甚至少部分肿块不做任何治疗亦可自行消退,同时超声引导下肝穿刺活检诊断准确率高,又可以排除恶性肿瘤,避免了不必要的手术及其他治疗,减少手术风险。
参考文献:
[1]李明信,朱贤胜,陈育洪,陈晓东,马建青.肝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超声表现[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18(01):72-73.
[2]付雪琼,林军.肝脏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研究进展[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11):-.
编辑梁羽责任编辑岳林先
赞赏
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