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局灶性结节状增生的诊断与治疗
2018-12-28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本文原载于《中华消化外科杂志》2015年第2期
肝脏局灶性结节状增生(focalnodularhyperplasia,FNH)是一种肝脏良性病变,临床上多无症状,大多在体格检查时偶然发现,人群发病率为0.6%~3.0%[1]。随着影像学技术的迅速发展,FNH的检出率较以前明显增加。但临床诊断困难,极易与其他肝脏良、恶性肿瘤相混淆。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至2014年8月我科收治的48例FNH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诊断与治疗经验。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FNH患者48例,男26例,女22例;年龄10~66岁,平均年龄39岁。患者病史2d至3年余。35例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体格检查时发现。13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右髂区或腹上区隐痛不适,伴有恶心和发热等症状,均无黄疸和腹腔积液。1例患者有乙型病毒性肝炎病史5年。其余患者皆无肝硬化、脂肪肝以及丙型病毒性肝炎等肝病史,女性患者皆无口服避孕药史。所有患者为我院初次治疗,确诊患者检查结果符合FNH诊断标准。本研究通过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批,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检查方法
患者均行常规检查,包括全面血清学检查:肝功能,乙型病毒性肝炎标志物,AFP、CEA、CA19-9等肿瘤标志物。部分患者行腹部B超、CT以及MRI检查。手术患者均行术后病理学检查。
1.3 治疗方法
全组患者进行综合评估,排除手术禁忌证,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未明确诊断或有明显临床症状患者,根据占位性病变位置施行对应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方式包括肝脏包块局部切除术、右半肝切除术、左半肝切除术、扩大右半肝切除术,必要时联合胆囊切除。已确诊为FNH无明显临床症状患者施行保守治疗。
1.4 评价指标
疗效指标为影像学检查肝脏占位性病变消失,复查肝功能等各项指标在正常范围之内,无腹痛、黄疸等临床症状。
1.5 随访
采用门诊或电话随访,内容包括病史回顾、临床症状及体格检查,随访时间截至2014年9月。
2 结果
2.1 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
实验室检查结果:47例患者肝功能正常,TBil升高1例。血清AFP、CEA、CA19-9等肿瘤标志物均为阴性。
影像学检查结果:发现病灶55个,其中41例患者病灶为单发,7例为多发。48例患者均行B超检查显示:病灶呈低回声30例、强回声13例、等回声5例,均未能作出明确诊断。38例患者行CT检查(10例行平扫、28例行平扫联合三期增强扫描),其检查结果显示:FNH病灶呈圆形、边缘清晰、无明显包膜。病灶呈低密度31例、等密度7例;其中病灶中央可见条状或放射状低密度影20例,3例诊断为FNH。35例患者动脉期病灶均明显均匀强化,19例可见增粗的供血动脉;门静脉期病灶密度有所下降,但仍高于肝实质;延迟期病灶呈等密度或略低于肝实质(图1)。10例患者行MRI检查,3例诊断为FNH。其结果显示:动脉期病灶均明显均匀强化;门静脉期8例患者病灶信号强于肝实质,2例等于肝实质;延迟期7例患者病灶仍有造影剂充填,2例信号略低于肝实质。5例病灶中央可见放射状条纹,T2WI呈高信号,增强早期不强化,延迟后信号可增强。2例患者T1WI呈等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中央瘢痕在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图2)。2例患者行经皮肝穿刺活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为FNH。40例患者未能明确诊断,误诊为肝血管瘤13例、肝脏原发性肝癌10例、肝腺瘤8例、肝囊肿4例、肝脏占位性病变性质待查5例。
2.2 治疗情况
40例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其中31例行开腹肝切除术,9例行腹腔镜肝切除术。手术探查结果显示:患者肝脏均无肝硬化表现,发现病灶47个,其位于左半肝16个,右半肝31个。30例患者施行肝脏包块局部切除术、7例行右半肝切除术或扩大右半肝切除术、3例行左半肝切除术;其中12例患者同时联合胆囊切除术。病灶包块质地柔软,边界清晰,13例患者病灶有包膜,27例无包膜。病灶切面呈灰白色或棕黄色,切面多均匀无坏死。15例病灶切面可见纤维组织分割肝组织成结节状。手术时间为78~255min,术中出血量为80~720mL。病灶直径为(4.6±1.6)cm(1.5~11.5cm)。47个病灶均成功切除,术后患者康复出院。手术标本病理学检查证实为FNH。见图3。
8例确诊为FNH患者行保肝、抗炎等对症支持治疗后出院。
2.3 随访情况
4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率为100.0%。中位随访时间为21个月(1~56个月)。随访期间,患者均健康生存,无复发及并发症发生,恢复良好。
3 讨论
FNH是肝细胞来源的良性病变,其发病率在肝脏良性病变中仅次于肝血管瘤[2]。1958年,Edmondson[3]首次提出局灶性结节状增生的概念,直到1975年才被世界卫生组织所采纳并沿用至今。据报道FNH多见于女性,男女比例约1∶8[2]。国内报道FNH男性患者较多,本组收治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2∶1.0,病灶多见于肝右叶。Luciani等[4]报道男性FNH的病灶一般比女性小。FNH是由正常成熟的肝细胞增殖形成,细胞呈条索状排列,通过克隆研究发现FNH属于多克隆起源[5-7]。虽然其形成肿瘤样物,但FNH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肿瘤[8]。
目前关于FNH明确的发病机制和病程发展的观点未达成一致。既往认为FNH的发生与口服避孕药有关[9]。但是目前国内外已经有大宗病例研究结果发现:长期口服避孕药并不是FNH发病的危险因素[10]。而FNH与肝血管瘤、RenduOsler病、BuddChiari综合征和门静脉发育不全等肝内血管异常疾病密切相关,是肝细胞对异常血液循环的局部增生性反应[11-12]。本组患者流行病学特点与文献报道相似。
3.1 FNH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技术的迅速发展,FNH的检出率明显提高,由于该病无特殊临床表现或特异性的血清学诊断指标,很容易与原发性肝癌、肝腺瘤、肝血管瘤以及肝脏炎性假瘤等相混淆。FNH的诊断主要依赖于影像学检查,目前临床常用的有B超、CT、MRI等检查。B超检查可见FNH病变边界清楚,实质回声可高于或等于、低于正常肝组织,典型者可见中央线状星形回声,表现为等或稍低回声区,边界较清楚。但FNH病灶在超声上检出率很低,并且很多肝脏疾病如肝结节再生性增生等的超声检查表现与FNH很相近,鉴别诊断困难。本组患者均行B超检查,未能明确诊断。典型FNH的CT平扫多呈等或低密度,边界清楚、无包膜,中央瘢痕低密度,动脉期中央瘢痕外的整个病灶均匀高密度强化,门静脉期病灶被充填,呈高或等密度,延迟期造影剂消失缓慢。在门静脉延迟期,FNH等于周围肝实质密度,中央瘢痕可有强化,强化模式为“快进慢出”[13]。肝癌组织为肝动脉供血,病灶CT检查强化特征为“快进快出”,门静脉期和延迟期一般为低密度,与周围肝实质分界清楚,可与FNH相鉴别。FNH与肝腺瘤的鉴别比较困难,两者在CT检查多期扫描中的表现相似,目前可以借助于99Tcm胶体硫扫描,如病灶内浓聚99Tcm胶体,则FNH的诊断成立;也有报道弹性成像可以提高两者的鉴别诊断率[14]。肝血管瘤CT增强扫描早期从周边逐渐向中心扩展,呈环形强化,延迟期等密度或高密度,强化特征为“快进慢出”,而FNH从中心向四周强化,据此可鉴别诊断[15]。但对于无中央瘢痕非典型表现的FNH患者,其诊断尚缺乏敏感性。与B超和CT检查比较,MRI检查对诊断FNH具有更高的敏感度,更容易发现中央瘢痕,MRI平扫为T1WI等或低信号,T2WI等或稍高信号,增强后动脉期病灶强化明显,病灶在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呈等或略高信号。MRI检查配合造影剂可以提高诊断率,并且能更好地与肝癌和肝腺瘤鉴别诊断。本研究3例患者经MRI检查确诊为FNH。
结合以上分析,笔者认为:CT和MRI检查是诊断FNH切实可行的方法。目前对穿刺活组织检查诊断FNH仍然有争议,因该诊断方法易引起相关并发症,且对于较小的病灶取材欠准确,若占位性病变为肝癌则又有引起针道转移的可能,因而临床慎用。因此,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如无肝炎和肝硬化病史且AFP检测阴性,影像学检查示病变边界清晰,存在中央瘢痕者应考虑FNH可能。
3.2 FNH的治疗与预后
鉴于FNH是一种良性病变而且不易发生恶变和引起严重并发症,临床上多主张对确诊的FNH患者定期随访、密切观察[16-18]。随访中一旦发现病灶进行性增大、出现明显临床症状或怀疑为肝癌时,则要考虑手术治疗以免误诊。治疗的关键是既要避免盲目手术,又要避免与肝癌等疾病相混淆而延误治疗。因此,笔者认为出现以下情况时应考虑手术:(1)增生结节巨大有引起腹腔出血和压迫血管、胆管的可能;(2)出现影像学性质改变的征象或提示不能排除恶性肿瘤或腺瘤者;(3)患者有持续或明显的临床症状;(4)随访发现病灶进行性增大而诊断不明确。该组患者误诊率较高,大部分患者接受了手术治疗。手术一般行FNH所在肝段或肝叶切除术即可,手术风险较低[19]。FNH术后恢复好,极少有疾病复发报道[20]。本组患者经手术和对症保守治疗后,患者恢复良好,随访期间无一例复发。
综上所述,随着现代影像学及分子生物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对FNH的本质及临床特点已经有了较深的认识。目前面临的关键问题是要掌握FNH诊断流程提高诊断率,特别要注意与原发性肝癌、肝腺瘤、肝血管瘤以及肝脏炎性假瘤等疾病的鉴别诊断。FNH的外科治疗要多方面综合考虑,既要避免过度治疗又要防止恶性肿瘤漏诊,以期实现FNH患者利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略)
(收稿日期:2014-12-10)
(本文编辑:赵蕾)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北京白癜风治疗好北京中科白颠疯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