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海绵状血管瘤出血风险预测因素有哪些
2016-12-8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根据最近发表于TheLancetNeurology杂志的一项研究报道,位于脑干部位以及表现为:颅内出血或新发局灶性神经系统缺损症状的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后期脑出血的风险最高;而高龄、女性以及多发海绵状血管瘤并不是患者预后较差的独立预测因素。
研究者英国爱丁堡Salman教授称,「MRI广泛应用使得无症状性和症状性海绵状血管瘤(CCM)的发生率有所增加。对无神经系统症状的健康人进行头颅MRI检查,CCM的发生率约为1/;而就诊的患者中大约一半是无症状的,1/4表现为癫痫,1/4表现为出血或卒中」。
CCM会导致症状性脑出血,但何时进行治疗切除CCM在临床上还不明确,哪些患者出血风险最高也不甚清楚。为此,Salman教授等进行了一项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旨在通过5年的随访研究明确CCM患者发生颅内出血(ICH)的风险预测因素。
该项meta分析纳入了6项队列研究,共例患者。在平均5年的随访时间中,例患者发生了脑出血。与其他临床表现患者相比,首发症状为出血或局灶性神经系统缺损(FND)的患者在5年内出现脑出血的风险更高;位于脑干部位的CCM与其他部位相比脑出血风险更高。年龄、性别和多发CCM不是发生脑出血的独立预测因素。
例非脑干CCM且不伴有出血或FND症状的患者中,5年随访期间ICH风险为3.8%;80例脑干CCM且不伴有出血或FND症状的患者中,这一风险为8%;例非脑干CCM但伴有出血或FND患者中,风险为18.4%;例脑干CCM且伴有出血或FND患者中,风险最高为30.8%。
研究者写道,这些风险数据可有助于针对不同的患者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但也需要进一步研究来验证这一预后模型,并探索是否有其他因素与ICH的发生独立相关。
在同期述评中,来自荷兰的学者Algra和Rinkel教授写道,经过研究者慎重挑选的预测因素增加了这一预测模型在临床中的实用性。他们指出下一步的挑战是需要制定一个治疗决策模型,以比较治疗或不治疗患者的预后情况。
治疗白癜风有哪些方法北京怎么样治疗白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