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科产道挤压伤更新版
2017-1-24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病例图片来自论坛,仅作学习之用,感谢前辈分享。
(图片由yzf老师提供,在此表示感谢)
病例
出生第2天,生后不久头面部的颜色是这个样子,颈部以下皮肤正常,其余未见异常。产科医生说产程还可以。看看是怎么回事?类似的图,有鉴别意义的图都可以发。
说实在的这样的病例比较常见,但是我手头的资料没有告诉我应该确切的叫它什么病名。我的一个上级医师告诉我叫:上腔静脉挤压综合症。恢复是良好的,这个新生儿几天后青紫确实消退了。据我观察的病例来看,面部的青紫程度不一,这个是最紫的。对于这个症状我所知道的也很少,是否产科方面需要做些什么预防呢?会有哪些并发症呢?
该症状的讨论中提及名称较多,所以全都罗列出来供参考,。
挤压综合征
有人提及了这个名词,第一印象应该是地震中出现的一种处理不当可导致较高死亡率的综合征。
从广义上来说,人体任一个部位受挤压,使组织结构的连续性受到破坏均为挤压伤:如胸腔受到挤压,产生肋骨骨折和肺挫伤。在产科,当婴儿出生时头颅被产钳夹伤等(比如今天的这个病例)。
但是通常我们临床上提到的挤压伤往往有特定的含义,它是指挤压伤(CrushInjury)人体肌肉丰富的部位,如四肢、躯干,受重物长时间(1小时以上)压榨或挤压后所造成的损伤。通常受压肌肉组织大量变性、坏死,组织间隙渗出、水肿。临床表现为受压部位肿胀,感觉迟钝或缺失,运动障碍,以及肌红蛋白血症和一过性肌红蛋白尿。如果进一步出现以高钾血症与肌红蛋白尿为特征的急性肾功能衰竭,则称为挤压综合征(CrushSyndrome),也可称为创伤性横纹肌溶解症(TraumaticRhabdomyolysis)。
如处理不当,在解除挤压后,除了局部病变外,还可并发休克,形成危及生命的挤压综合征。
需行的辅助检查
血常规:判断感染及失血状况。尿常规:判断损伤程度及肾功能状况。尿比重:连续监测判断肾功能状况。尿肌红蛋白:定性及定量,作为诊断依据。血气分析:判断酸碱平衡及肺功能。血电解质:判断电解质平衡状况。血肌酐:判断肾功能状况。血肌酸磷酸激酶:判断肌肉损伤程度。出、凝血机能:监测预防DIC出现。心电图:判断有无高、低血钾。X线摄片:判断有无骨折及软组织损伤状况。
①对挤压综合征感兴趣的话还可以参考该文献
②挤压综合征合并肺挫伤的治疗矛盾
周围性紫绀/压力性紫癜
血液通过末梢毛细血管时,血流速度缓慢,组织耗氧量增加,致局部还原血红蛋白增多,动脉血氧饱和度和氧分压仍在正常范围。
病因
(1)局部血流障碍:为局部受压所致,分娩时先露部位受压,如面先露、足先露等。
(2)全身性疾病:心力衰竭、休克、红细胞增多症、硬肿症等。
本图属第一种原因,可能并发HIE、颅内出血,应行脑CT明确有无脑部并发症。至于青紫本身,不用处理。
以下引用自朱小喻的讲课:
外周性紫绀:因外周循环不良,或灌注不足,或血流淤滞,组织耗氧量增加,使局部还原血红蛋白增多出现青紫,但动脉血氧分压和饱和度基本正常,特点是常见四肢和肢端青紫。常见以下情况:1.充血性心衰:在早期尚未发生肺水肿,仅有静脉系统淤血时出现外周性青紫。2.休克:早期尚未发生休克肺,仅微循环灌注不足,毛细血管痉挛,血流淤滞时而出现外周性青紫。一旦发生休克肺就同时有中心性青紫。3.寒冷:因寒冷体温低外周血管收缩所致,肢端青紫且冰凉。保暖不当和寒冷是新生儿的一大敌,不可忽视。4.初生手足发绀:刚初生新生儿多有手足发绀,不足为奇,与环境温度降低和左心功能尚不全有关,不久即消失。5.产道挤压:受挤压部位分娩后常见局部青紫,如颜面、肩部、下肢和臀位儿的臀部等,有的伴有细小出血点。均可自行恢复。6.红细胞增多症:正如贫血时不易出现青紫,而红细胞增多时则容易出现青紫,因还原Hb也随之增多之故。另红细胞增多会致血液粘滞度增高,血流淤滞缓慢会进一步加重青紫,外观呈紫红。7.雷诺氏病(Raynaud’sdisease):周围小血管病变。表现遇冷水后双侧指、趾对称性痉挛、麻木、发绀,约4~10分钟后渐变红、恢复,多见20~30岁女性,女:男=10:1。8.冷球蛋白血症:遇冷发病,表现肢端麻木、发绀,可伴有紫癜、鼻衄和黑便。乃因多量变性IgG、IgM遇冷沉淀所致。原发病为慢性感染(巨细胞病毒、弓形体、梅毒等),骨髓瘤,白血病等。保暖,激素治疗有效。9.冷凝集素综合征:暴露部位如鼻尖、耳廓、肢端遇冷麻木、发绀,寒冬可出现急性血红蛋白尿,复温后症状很快消失。原因是自身大量IgM(冷凝集素,可达mg/dl以上)在低温时(4℃)可凝集红细胞(I抗原),阻塞末梢循环所致。抗人球蛋白试验和红细胞冷凝集素试验阳性。原发病有支原体肺炎、白血病、淋巴瘤、红斑狼疮等。也有特发性,病程缓慢可自愈。